众人都坚信一点,只要青城子有所成就,一定会重归天玄门这个大家庭。
相b之下,青城子的这处幻境,规模b较小,飘忽之间,众人就进入了另外一处幻境,一个类似四合院的地方,绿树成荫,格外幽静,却一个人也沒有。
众人走进了庭院,一排排的桌子和凳子,排列整齐,正前方一处桌案上,摆放着把戒尺和成卷的竹简书卷,证明这里是处教书的场所。
屋内虽然沒有人,却是一尘不染,矮矮的床榻上,放着一部残破的书卷,用來穿简成书的牛皮绳,有新有旧,一看就是修补过多次。
王宝玉展开书卷一看,正是他所熟悉的《易经》,上面墨迹点点,标注着许多读书心得,一些与他所理解的不谋而合,也有后世的注解有相近之处。
但是偶尔也会有些新鲜的说法,令人眼前一亮,颇有深意,回味无穷。王宝**质今非昔b,很快将此书浏览一遍,牢牢默记在心中。
“宝玉,可曾猜出此地是何人的执念所化,”空空长老问道。
“是孔圣人吧,我记得当年看《易经》的时候,有个韦编三绝的典故,说是孔子晚年痴迷于《易经》,手不释卷,牛皮绳断过好几次。”王宝玉道。
“不错,正是孔丘的执念,留下这样一方世界。”空空长老点头,对于这样的大圣人还是直呼名讳,反应平淡。
一听是孔圣人,左慈等人立刻显露恭敬之sE,规规矩矩的垂手而立,沒有乱翻其他的东西,孔子博大JNg深的思想,已经成为后世文人的信仰,也是各代皇帝的立国之本。
“宝玉,你觉得孔丘解易如何,”空空长老问道。
“《易经》是古文中的古文,晦涩难懂。难以想象,如果沒有孔老夫子的解说,后世的人恐怕都难以看懂。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时代,孔老夫子忍受了多少孤寂岁月,才让后人少走许多弯路。”王宝玉客观公正的说道。
“元放、紫虚,你二人有何高论,”空空长老又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