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有不少人对报道里披露的冯一平的财富非常震惊,“二十三岁,居然就有上百亿,啧啧,”一算自己这几十年的收入,和冯一平的身家一比。那真的连零花钱都比不上,免不了有积分沮丧,跟着就会问,“他这么小年纪,这么多钱,是怎么赚来的?”
他那还拿着报纸,对着上面冯一平在纳斯达克交易所门前照片猛看的女儿,有些不耐烦的跟自己老爸解释一句,“他是做网站的,”
“哦。”问话的老爸再也没有任何疑惑,“难怪呢!”
哪怕前两年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日子普遍非常难过,有些都到了头上插着草标,跪在路边都没人买。不得不破产了事的地步,但对广大不清楚这个行当如何运作的老百姓来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鼓吹的这种新经济,依然是财富倍增器。
我们的老百姓,对自己不明白的事情。依然会保持这足够的敬畏。
同样有人和姜丽华一样,在拿着放大镜观察冯一平的发家史,他们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想找出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哪里,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冯一平在97年休学,同样有很多人注意到了老家味道面馆,于是,这一天,全国各地的老家味道面馆,生意凭空好上了几成。
还是香港的一些小报,根据一些不太确切的消息来源,说冯一平的第一桶金,来源于一些唱片公司,甚至老家味道面馆的启动资金,多半也是从这里来的。
这个理由,至少省城的老百姓是相信的,他们想起了嘉盛假日酒店开业前,那场群星璀璨的演唱会,没点联系,怎么能请来那么多大明星?
有不少人是真心想从冯一平的经历里,汲取一些营养和经验的,比如,一些在主管和老板的压迫下,不得不又一次无偿加班的人,也会抽空看看网上的相关新闻,看一会,就有了些动力,因为冯一平,那也是一个出身贫困家庭的家伙。
另外一拨认真研究冯一平的经历,并把他作为偶像的,是很多在校学生,以前说过冯一平是自己同学的肖志杰和王昌宁,今天在学校里,被很多人搭讪——其中女生还占多数,“你的那个同学冯一平,就是报纸上的这个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