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873 四十分之一根头发粗的装配精度 (3 / 6)

作者:葫芦村人 最后更新:2025/5/12 22:09:06
        “他们的抗压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的潜力,只能在让他们即将崩溃的压力下,才会迸发出来。苏联美国也是以人力装配为主,为什么他们能行,我们不能行?”刘一九解释着说道。

        国内的九级钳工。其实跟苏联美国相比,还是要差上不少。

        尤其是美国以及北约的顶级钳工。

        当然,这不是因为国内的钳工不努力,而是他们见识最为顶级的零部件,在装配最为顶级的装备的经验方面,没法跟美国苏联相比。

        必须要给他们压力,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在装配的过程中更加仔细谨慎,同时能够让他们想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

        别的不说,单从当年国内搞原子弹的时候,就能够清楚清楚。

        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发展的,然而,在基础都没有打好的时候,苏联就从共和国国内撤走了所有的援华专家。共和国的核工程人员,就连最为顶级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等,对于如何造原子弹都是不清楚的。

        然而,在短短的4年时间,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的基础情况下,中国于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在罗布泊升起了蘑菇云!

        美国第一颗原子弹,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庞大的科研人群以及世界上最顶级的核科学家,历时6年,苏联同样如此,也用了6年9个月,而中国,在没有工业基础,没有完善的配套,没有多少基础,甚至连计算机都没有,靠着算盘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同样弄出了原子弹。

        当年中国制造原子弹的时候,条件有多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