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不说,仅仅是直径太大,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甚至还要保证在海上移动的时候进行发射。
“是啊,目前我们这项目的13项关键技术,虽然有着东风-22研究时候获得的大量技术,但是在固体燃料发动机,推进剂合成,弹锥复合材料制造,大型特种拖车制造等均属严峻挑战。短时间内,很难研制成功。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去不断地突破!”钱学森也觉得刘一九有些异想天开了,“其实,东风-31并不适合上舰,直径太大了。”
在83年东风-22,也就是202工程因为刘一九的建议下马之后,经过联合论证组的论证,提出的“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了******以及军委的认同,在同年,东风-31就上马了。
这比历史上早了两年的时间。
但是,并没有因为早研究,这些导弹的关键技术就获得了更大的突破。
尤其是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复合固体推进剂,复合材料等,甚至是大型的特种拖车,国内都是没有丝毫的经验的。
东风-6跟东风-7之前研究了这些技术时间不短,这个时候那些研究的基础资料以及技术就排上了用场。
“大直径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需要东风-31的命中精度更高,射程更远,同时需要拥有更快的速度。当然,如果能够让直径小一些,制造成本低一些,这个更好。火箭发动机,我们跟你们联合研制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不是已经进行试车了吗?这个倒不是问题。至于其他的,拖车什么的我们不需要,推进剂合成方面的,我们可以弄到,剩下的就是复合材料,这个我们也能够解决……”刘一九毫不夸张地说道。
顿时就让航天部的一些大佬震惊了起来。
如果是这样,航天工业部只需要解决重型拖车就能够让这种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可以进行机动发射了!
“真的?推进合成剂的工艺你们能够搞到?弹锥在进入大气层之后再入阶段速度会超过10马赫,那个时候的防热问题如何解决?”钱学森皱着眉头问着刘一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