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院之外本来聚集着巴陵城几乎所有读书人,在各国使节与世家大儒抵达后,他们不得不叹着气远离,在远处观望,国家世家来访之人的跟班都是进士以上,普通读书人已经无法在此地立足。
当小杏坛的消息传开后,巴陵城本地人欢欣鼓舞,小杏坛这种圣地只要没在圣院,即便封锁再严密,也会影响数百里,从此以后巴陵城的孩子定然会更加聪慧。
更何况,任何圣地都是当地的骄傲。
被庆国欺辱多年失去的自信,再一次回到巴陵城人的身上。
不过,各国各世家来人完全没想到,方运竟然就这么晾着他们,躲在圣地中修习,但来都来了,不可能就此离去,只能在文院外等着。
巴陵城的低级官吏请各国各世家暂时离开文院门前,前往其他地方下榻,但所有人生怕错过方运出来,全都坚持不走。
由于巴陵城大部分官员都进了小杏坛,群龙无,跟着姜河川从京城来的官员立刻开始号施令,在文院门前建立了许多茅庐竹屋,请众人居住。
很快,文院门前竹屋林立,成为巴陵奇景,甚至成为论榜上的趣谈。
其余各国与各世家的人着急,但景国的读书人不着急,这里乃是景国的第一座教化圣地,景国读书人必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姜河川与景国官员位于文院正门最近的竹屋之中,说是竹屋,但更像是草庐竹棚,三面有竹墙,正面朝向文院的一侧没有墙也没有门,敞开着。
竹屋之内,景国官员高谈阔论,谈笑风生,如同是盛大的节日。
姜河川一直面带微笑,很少说话,但眉目间喜意昂然,每个官员都看得出来,这位老先生一直在遏制自己的激动,毕竟小杏坛对景国的帮助太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