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句话,这些日子里赵俊臣已是反复说了无数遍,极为熟练,声音竟也b之前更大些,浩浩荡荡传向周围百姓的耳,在众官员商人乡绅耆老们的带领下,引起了一片欢呼声。
即使距离较远的百姓,没有听清楚赵俊臣的话语,也早有准备多时的“好心人”,将赵俊臣的话语向着周围百姓反复复述,最后再加一句“这位赵大人真是一位好官啊”的感叹。
这些“好心人”,自然是赵俊臣事先安排的。
这个时代的百姓,淳朴且愚昧,最容易被“人云亦云”所蛊惑,见到赵俊臣的作态,听着周围人的赞叹,莫不是心暗想:“这位钦差赵大人看样子确实是一位好官啊,为了救助我们老百姓,竟愿意以一己之力承担天罚,之前竟是有人说他是大贪官,恩,肯定是有人在诋毁这位赵大人了。”
这般想着,百姓们对赵俊臣的欢呼声变得更大了。
好不容易,等百姓们的欢呼声落下,赵俊臣正准备继续说话,突起异变。
只听到祭台之下,有一青年男子的声音,突然响起。
“钦差大人如若当真一心为百姓着想,又为何会因为一场误会而捉,羁押数十名无辜百姓,时至今日,即不审也不放,让数十户良善人家夜传哭声,让无数百姓整日因此而惶惶不安?”
赵俊臣循着声音看去,却见在靠近祭祀高台的地方,正有十数名书生聚在那里,为首之人年纪和赵俊臣差不多,面容古拙,一席青衫,如今正略带挑衅的看着赵俊臣。
在这个时代,读书人在百姓心地位颇高,所以这些人很轻易的就来到了祭台前,周围百姓甚至还有意识的让出一些空间,以防挤着他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