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说难不难,只要引经据典,写一些古时的圣人治国理念,就可以糊弄过去,若是采再好些、字迹也工整漂亮些,说不定就可以混上一个好成绩。但若想要真正的言之有物、写出一些令人茅舍顿开拍案叫绝的东西,却又难上加难,毕竟从古到今这类章已经有数不胜数了,诸般的想法与观点也早已经被古今之人阐述了无数遍,此时再写,想要脱颖而出,却是极难。
所以,听到这道策问之后,大多数考生都是面露难sE、眉头紧皱,不知该如何下笔。
然而,那些投靠了赵俊臣的一众考生们,此时却皆是露出了兴奋之sE。
因为,对于这道考题,他们早有准备!
倒不是赵俊臣提前知道了考题,事实上这道考题连宣题的周尚景也是刚刚知道,只不过赵俊臣对于德庆皇帝的手段作风实在是太过了解,所以对于德庆皇帝这次的出题范围也早有一些猜测,然后又把自己的猜测告知了那些投靠自己的殿试考生,结果德庆皇帝的这次出题,也果然没有出乎赵俊臣的意料之外。
“虽然我没有告诉他们这道考题具T应该怎么答写,然而提前了好几日知晓考题,有这么多的准备时间,若是还答不好,也就只能说明自己无能,将来殿试成绩排名靠后,我没有重点栽培,也是活该,不能怪我了。”
暗思之间,赵俊臣下意识的向着李纯臣看去。
德庆皇帝的X情如何,并不是一个秘密,近些日以来朝堂多事,也同样不是秘密,两者结合起来,猜出德庆皇帝的出题范围,其实并不困难。
而李纯臣既然想要借着这次殿试的机会一鸣惊人,想来是他同样猜出了这道考题,并且心有了某种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可以轻易讨得德庆皇帝的欢心,并且受到德庆皇帝的重用。
“就让我看看你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