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俊臣看来,李和此人最为强大之处,就在於他的低调与内敛,用“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来形容李和,最是恰当不过。
“周党”之势大,主要是因为掌控了两个关键衙门,其一是考核官员功过的吏部,其二是养才储望的翰林院,这两个衙门合在一起,就可以为“周党”源源不断的选拔人才。
其中,吏部的重点在於“拔”,由宋启文负责;而翰林院的重点在於“选”,则是由李和掌控,可谓是缺一不可。
两者之中,吏部看似权力更大,但实际上则是掌控翰林院的难度更高。
自唐以来,翰林们的政治权力时高时低,但始终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T,入选翰林院又被称为“点翰林”,对於天下士子而言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历届科举之中,唯有排名前列的一甲、二甲进士有资格进入翰林院历练,而拥有了翰林院的资历之後,升迁速度也要远远高於寻常官员,不论是封疆大吏、还是内阁辅政,皆是大有希望。
“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这种升迁方式不仅是科举时代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也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直接表现。
然而,翰林院虽然是清贵之极,但对於掌权者而言却是一桩令人头痛不已的大麻烦。
翰林院内集合了当世的各道JiNg英人才,文学、经术、医卜、僧道、琴棋书画等等皆有囊括,所以翰林们不仅一个个皆是眼高於顶之辈,而且他们所信奉的理念往往也是截然不同,仅仅是儒家一门学说就可以分为几十个不同流派。
所以,翰林院也聚集了历代以来的各种理念冲突,不同理念之间绝对是势如水火,皆是把对方斥为异端邪说,翰林们平日里专注於辩经论道、互喷口水,刚才还是儒家士子群起围攻僧道之说,下一刻儒家内部的孔子派与孟子派就会突然间发生内讧,情绪激动之际相互撸起袖子拳脚相加也是常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