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二十四节 飞机工业 (4 / 5)

作者:狂人阿Q 最后更新:2017/7/19 1:18:15
        现在的青岛依然有80万德国人,其中有50万妇女10万儿童,剩下30万人,基本山都是技术人员和投资者。其中光是技术人员就有18万人,直到现在这些人依然是山东的技术骨干,虽说已经有大量的中国新生代技术人员出现,想要完全替代他们也很困难。

        这些人的工资始终很高,普通技术人员还好点,现在已经拉平到了跟中国工人一个等级,否则就没人会用他们了。但是最高级的技术专家,依然拿着全世界最高的工资,中国有专家能力的技术人员也不会比他们工资低,完全市场化调节就这点好处。高低都是市场决定,让工人和资本家去博弈。

        只是这些拿着高工资的德国人现在日子可不好过,他们的积蓄大量的被鼓动购买了德国人的国债,而这些债券都是私下发行,杨潮没有允许,他们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能悄悄的在德国人中间交易。

        而这些债券将会在战后变成一张废纸,他们的财富会随着德国的战败,而蒸发一空。

        杨潮很清楚这些变化,却没有阻止,因为那样就能让这些人继续留在青岛卖苦力,而不是战后回到德国去过退休生活了。

        青岛的城市发展则冠绝山东,沿着胶州湾,德国人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港口码头,现在已经有3万吨级的码头了,可以停泊最大型的商船,只是战争期间这里略显冷清,主要是中国国内一些商船停泊,美国商船主要在烟台停泊,而其他国家的商船,则基本上不来中国了,起码战前是很难看到他们了。

        不过沿着码头,则是环绕海湾的城市群,这比后世的青岛面积都要大,因为在摩天大楼没有兴起之前,城市要发展,只能从面积上着手,骨架就迅速的摊开。

        不过一西门子为首的德国交通企业,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电车,倒是让这里的交通始终保持畅通。

        但杨潮更关心的是青岛的管理机构。

        李富安的人马已经完全接管了青岛,现在德国官员真的只是顾问了,完全说不上话。

        李富安这点让杨潮很认可,可唯独一点让杨潮很不放心,这小子太西化了,除了开会,他始终是西装革履,住的是洋房,吃的是西餐,喝的是咖啡,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任何中国人的样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