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八十九节 非盈利性机构 (2 / 5)

作者:狂人阿Q 最后更新:2017/7/19 1:18:15
        有一些人发起建立,后世还有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精英愿意投入这项事业,比如有的精英人物宁愿放弃大公司的丰厚薪水,愿意领取一份比较平民化的工资在这种非营利性机构中任职。

        杨潮相信,他组建的公屋,也能吸引到一批这样的中国人,因为这个时代虽然经济比不上后世,但是传统文化和**道德却没有被破坏殆尽,社会中是有一大批真的相信传统道德观念的道德高尚之士的。

        这些人不仅仅局限在受到传统教育的乡绅阶层,而是遍布整个社会之中,虽然国家中有一大批李鸿章、盛宣怀这样的大贪官,但也有周馥、张之洞那样不太贪得。

        甚至底层百姓之中,也不乏一批富有道德感的平民,很多紧紧是日子过得去的平民,仅仅是怀着简单的善意,就能做出一些不是很大,却让人心触动的事情。比如有的普通人。他去买菜,买水果的时候,光挑一些烂的,别人问起他就说是喂鸟的。可实际上还是吃了。这些人认为他们买走了烂的果蔬,别人买到的就都是好的了,还不让小贩吃亏,他们认为人是应该利他的,没有道理。没有原因,他们就是相信这是对的,这么做了,他们的心灵会很满足。

        这种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这些在后世,真的很难见到了。

        中国在20世纪下半期,将传统文化彻底的破坏殆尽,又无法建立一个合适的社会**道德,这才造成了后世大量的**悲剧。虽然清末百姓的平均道德并不是太高,但社会中总有一股道德的力量在约束,这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道德传统,是儒家、墨家等等抱着善念的学派坚持教化的成果,而这一切不加甄别统统以封建思想为由打倒,真的对吗?

        美国人打跑了英国国王的军队,却没有抛弃英国的民间绅士文化,他们没有贵族文化,但他们的社会中从来不缺道德高尚的绅士阶层,从建国的汉密尔顿、富兰克林那批人。再到后来的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其实都是带有这种精神的人物。

        这个时代,中国同样不缺乏一些富有良善的乡绅阶层,比如乡下修路搭桥的。办学的,救济孤寡的,这些人其实并不少,还是相当普遍的。所以有人说乡村是心灵最后的避风港,就是因为很多有识之士感觉只有乡村才残留着传统道德文化。

        杨潮相信,心里抱着善意的精英分子。一定很乐意接受这种对社会底层百姓抱有善意的公屋,很多人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在公屋做事的。就好像大陆消失了的那种义工、义社文化,却普遍的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存在一样。

        “我明白了。虽然我不相信她真的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我坚信她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