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青岛后立刻到了烟台,杨潮要参观一下第一艘航母的情况。
烟台造船业现在有两家大公司,最大的一家是福建会馆造船厂。有权力撑腰,福建帮没有像原本的历史上那样被淘汰,而是一步步做大。
杨潮刚刚到这里的时候,洋人用汽船把中国的帆船已经逼到了绝境,福建帮能在烟台这里,用帆船维持每年500万两的贸易额,等得到了技术和财力支持,他们也开始使用汽船运输的时候,没有道理不发达。
现在从山东到东北的烟台—大连航线,几乎都被福建会馆船队垄断了。他们自己生产轮船,找就淘汰了手里的帆船,从几百吨的小气轮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主力千吨以上的轮船。都是他们的主打产品。
而随着杨潮那几年的军舰刺激,他们已经能生产3万吨级别的巨舰了,这次航母改造,也都交给了福建会馆造船厂。
福建人自己的制造力量已经不缺了,但是设计能力还是严重不足,于是他们跟日本人合作了。在烟台的第二造船公司,正是来自日本的川崎财阀,青岛还有一家造船公司,原本是德国人的,在杨潮的牵线搭桥之下,也被福建会馆收购了,青岛造船厂的技术骨干自然也加入了这个改造计划。
但是杨潮并没有只改一艘,而是同时进行了两艘,另外一艘在海上进行改造。
上海的造船工业现在是异军突起,大有赶超山东之势,原因很简单,哪里是航运中心,条件得天独厚。
杨潮主政的时候,将一大批的官办企业和产业变卖,福建会馆这些年能发展这么好,跟他们收购了福州船政局也有关系,因为他们获得了洋务运动数十年积累下来的最重要的一笔资产,船政局培养出的大量人才,不断的涌入福建会馆集团中来,无论是造船的技术人员,还是开船的驾驶人员,福州船政局都能培养。
同样上海洋务运动最大的资产江南造船厂也被上海当地的资本家接收,以宁波人为中心的江浙航运集团击败了试图渗透进入上海的福建帮,他们当时花费了300万两收购了这个造船厂,听说盛宣怀在其中还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过盛宣怀已经死了,他的后人变卖了股份,现在估计糟蹋的差不多了。
金融巨头虞洽卿在杨潮掀起的黄金危机和橡胶危机中惨败,痛定思痛后再次出山以三北航业集团为资本开始再次发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