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战期间美国棉花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45美分每磅,相当于1美元每公斤,可是随着化纤的大规模生产。将棉花价格压制的这几年就没有超过20美分每公斤,而王求的化纤产品涤纶、芳纶等是10美分每公斤,尼龙价格还高过棉花,达到了30美分每公斤,总均价能有15美分左右,100万吨就是1.5亿美元。
化纤直接就可以用于纺织。相比棉花还要进一步加工,化纤布料又比棉布更加结实,所以化纤产品非常受欢迎,几乎是供不应求。而且虽然王求将价格压得很低,但利润却十分恐怖,一吨石油不过21美元,一吨石油却能炼化出来800公斤左右涤纶、尼龙等化纤产品,平均下来每公斤化纤消耗石油不过2.625美分,即便加上人工、电力等其他成本,每公斤化纤产品也不超过5美分。
因此即便是最廉价的涤纶,利润率也高达300%,即便每年缴纳了5000万美元利税后,无求化学公司每年也有4000万美元的纯利。
所以,不提美国的棉花产业受损,不提洛克菲勒等人想掌握这种石化核心技术,单单是这种暴利,就值得他们心动了。
但是苏俄对化纤技术如此上心,倒是很难得,杨潮的印象中他们是不太重视轻工业的,恐怕最大的目的是想通过制造化纤,赚取丰厚的利润来完成工业化,而苏俄绝对有发展石化的优势,巴库油田依然是欧洲第一大油田,沙俄依然是除了美国和中东地区之外最大的石油生产地。
另一个原因就是,掌握了化纤,就等于掌握了服装原料的供应,不再受制于棉花生产,可以满足苏俄庞大人口的穿衣问题,就好像后世中国之所以那么重视化纤工业,就是因为中国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棉花,也无法供应庞大人口的穿衣需求。
苏俄即便在不重视轻工业,但是基本的穿衣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在加上还有可能将自己地下的石油资源转化为丰厚的利润,他们如果不对这项产业感兴趣,那才见鬼了。
只可惜他们太小看资本家了,按照他们的理解,只要给够钱,资本家是什么都愿意卖的,他们的马教主早就说了,只要有400%的利润,资本是敢犯下一切罪行的。但令他们失望了,王求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在自由世界中,人也不是资本的奴隶,资本不过是人手里的工具而已。无论苏俄答应出多少钱,王求也不愿意转让技术。
不过杨潮却对此多留了一个心眼,他觉得苏俄人出价太慷慨了,整套工业和设备,他们愿意出资1亿美元,杨潮感觉不正常,假如苏俄有1亿美元的话,他们更愿意采购设备,更愿意建设工厂,哪里会拿来买什么技术呢,苏俄的技术意识可没那么高。
杨潮不由联想到老朋友洛克菲勒身上,心中暗想恐怕自己刚刚将技术交给苏俄,他们转手就给了洛克菲勒了吧,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最热烈响应的就是美国商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哈默,现在可是苏俄人民的老朋友,而且最后能成长成石油大王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怀疑哈默跟洛克菲勒关系匪浅。
很有可能,就是哈默这样的美国商人,在苏俄和洛克菲勒之间牵线搭桥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