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索于是对这个问题十分上心,想了许多种方法试图解决,但是许多方案他自己都觉得是天方夜谭。比如在管道上焊接加热管。
后来一次大雪后,他偶然发现,房上有雪,树上有雪,唯独电线上没有雪。他顿时茅塞顿开,作为工科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是电力传输过程中散热所致,既然散热可以让电线上落不住雪,那么也就能让水管在冬天不结冰。
于是他提出了,在输水管道上缠线圈的方案,向学校提了意见,但却没有得到重视,他又跟自来水公司联系,也没有被接纳。恰好在此时。他的学校和他的导师收到了来自杨子实验室的邀请信,欢迎苏黎世理工学院和他们的教授、学生向杨子实验室申请实验经费,并公布了具体的合作方法。
米索就这样将自己的想法写成计划邮递给了瑞士杨子实验室。
他的这份计划,险些也被忽视,因为绝大多数工程师都认为,为了自来水不冻住,在什么缠线圈,这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而水的价格太过廉价,没有一个输水公司用得起这个技术的。
这时候一个工程师开玩笑说。‘水又不是油,水是穷人啊,付不起电费’,结果有一个工程师立刻受到启发。从油联想到了石油,脑子一亮,改进了米索的技术方案,打算用到输油管道上。
洛克菲勒在美国拥有数千公里的输油管道,最大的问题其实也是冻结问题,克利夫兰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美国北方冬季也是很冷的,因此洛克菲勒往往到了美国,就不得不大规模利用铁路来运输他的石油,将石油管道关闭,防止冻裂,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征得米索的同意后,杨子实验室立刻邀请他展开相关实验,所有的技术都不复杂,都是现成的技术,只不过是新应用而已。就好像斧头发明出来后,有人想到用来砍柴,但是北欧海盗发现拿斧头出去抢劫才是最挣钱的一样。
米索不过是用寻常的输电铜线缠在输油管上,经过试验,果然冬天石油也可以安全的运输,铜线散发出来的热量足以保证石油不会冻住。
经过不少电力专家的辅助,只用了半年时间,米索团队就确定了该用什么类型的电线,缠绕的匝数密度多少最合理等,也就是说这项技术已经成熟了。但如何推广开来,他们第一个就想到了洛克菲勒,可是中国跟美国之间糟糕的关系,杨潮还是排美的始作俑者,所以杨子实验室有些忧虑,拍电报询问了杨潮。
所以并不是太过关注实验室具体运作的杨潮,还真的对这项技术比较清楚,所以才敢向尼古拉大公推销输油管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