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先出生的叫刘武,后出生的叫刘文。在重文轻武的偏执大宋,刘家起名武在文前,是因为这里是边境险地,且民风强悍难管,乡里时有争斗,对主家来说,亲信的武力b文更重要。可后来发现后出生的这个小子活泼好动,更强健更嗜好武力,于是又把名字调换了。
文武两小子如今18岁。刘文,算得上文武双全,却被他父亲斥为文不成武不就,两样全是半掉子,好在有一点是恭谨勤勉细心沉稳,打发去随侍保护在外求学的赵公廉。长子赵廉理所当然是赵家的下任家主。所以,其实,赵刘两家是把刘文视为下一任管家培养。
刘武X子凶野,据说象他爷爷,武力了得,属于坐不住的,和同样类型的赵信、赵越混在一起,似乎很忙,赵岳很少见到,不知被老爹安排负责什么。
三子刘达16岁,赵岳只见过一次,据说聪明能g,最得老刘两口子喜A,现在跟赵家庄二庄主马大财做生意。
是的,赵庄有二庄主,而且不姓赵。
马二庄主本是地主兼小商人。他也是土生土长的沧州人,有家传的土地,b起赵家的不多,只有不到五百亩,但家中人口简单,又不象赵家那样历来负责养活租地的佃农,农商双得,生活得很好,与赵家原本也没有任何关系。两家爷祖辈只是因为住所和土地离得近,才相互认识。之所以成为赵庄一分子,起因在那五百亩地上。因为在整个沧州,有个最强大强横的大地主,确切的说是超大地主崔家。
沧崔,据说是隋唐时就牛气冲天的五姓七望旺族之一流传下来的,传承数千年,底蕴深厚,当初也不知从那里搬来,扎根沧州,从清池县开始,以吞并遭难者家的土地迅速壮大起来,光在沧州府驻地清池就占了三四成土地,沧州别县的据说就更多了。
马家对上崔家就什么都不是了。而他家的土地恰恰被崔家不断兼并的土地包围在中间。强横的崔家哪能容忍别人夹在自己当中,和自己争水争路争地,自然要不择手段地设法吞并。
那时,爷爷和老管家还在,赵庄还只有七百来户,都是在辽寇不断威胁破害下,听闻赵家庇护佃户又能打的善能之名,在几十年间慢慢汇聚来抱团求生的,所以赵庄人历来心齐团结得很。
这也是沧赵祖先为在这片战乱之地扎根所定下的生存之道。
而老爹和刘管正是年轻气盛敢作敢当的年纪,习武有成,以强勇出名,斗辽寇都不惧,年轻轻已抗辽累计杀敌十数级,深得庄中人拥护。他们俩早看崔家的强霸和咄咄b人不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