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67 兵役制度 (2 / 3)

作者:心净 最后更新:2024/8/29 3:29:05
        落后的后勤保证工作,让民夫的数量远远超过战兵的数量。不仅如此,很多军队还有拿民夫当P0灰的恶习,b如说攻城了,他们会驱赶千万的民夫第一波进攻,不求获胜只求这些人命可以多多消耗守军的弓矢和滚木礌石。

        这种战争模式直到现在还一直存在,太平军和湘军之间的十多年战争,S的最多的其实就是百姓和各种辅兵,真正的核心JNg锐其实S亡率并不高。

        熟悉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模式,再看看欧洲的战争就有点让人瞠目结舌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双方居然动员了100万以上的战兵?真的都是冲锋陷阵的战兵吗?难道就没有辅兵和民夫凑数的现象?

        满清非常不理解欧洲那种变态的兵役制度,尤其是普鲁士更是全民皆兵,所有成年男X都要接受军事训练。

        而且他们也不懂火枪S击训练和陆军C典不论再严苛,都不如中国时代的武士训练严苛。通俗一点的说,C纵火枪S击的士兵是可以大批量化的,就如工厂的流水线一样。

        但是中古时代的武士,则需要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磨练技艺,那纯粹是手工作坊出来的产品,想要效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古代训练一名弓弩手,没有七八年的严格训练是不可能练成的,可见这种部队组成的效率低下。

        但是欧洲的火枪兵却是绝对可以量化生产的,成年男X进行三个月队列训练让他们适应军队的气氛和纪律,随后再进行两三个月的武器、战术训练,这就已经可以拉上战场了,在战场上混个一两年,经历过几场血战,一名百战老兵也就出炉了。

        三年,最多三年的时间,西方国家就能出现一批成熟的士兵,这种效率也就是后期全民兵役制度的根源。

        有人说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结构甚至政治制度,那么军队的生产力是否也能决定军事制度的变革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社会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说的就是部队番号是铁打的,但是士兵绝对是流动的,长年处在一种换血的状态之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