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人群熙熙攘攘,韩非望着生民忙碌之景,忽而开口:“司教昨日说为尊者讳,晚生文章会误导民心,可拜文是写给通晓义理的名家,而非奔波生计的黎民。”
“这街上民众,与那些权臣,又怎能一概而论。臣子窃据民意,是为回避臣责,谋图私利,上惑君主下欺平民,晚生的文章正要写清此道。”韩非长舒一口气。
方州没说话,边走边思索,过了半晌叹息一声:“方某信公子之心,旁人未必能解。凡事留一线,才有转圜余地。”
他昨晚又想过两人说辞,也再看了一遍韩非的拜文。方州有名儒胸襟,梳理几次便知文章表意虽有些冷酷无情,实则文理通顺入木三分,所述记载皆实事求是。
周朝传三十七代天子,自武王立国,周公确政后,仅仅到第八代,就出现叔祖夺权,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内讧。
也是因此,周夷王才与亲叔祖结仇,记恨齐国不曾勤王,烹杀了齐哀公。
哀公死后,齐国兄弟夺位相残,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周厉王想从臣下手中夺回旁落的王权,推行苛政,导致民不聊生。贵族混迹在民众里煽动,勾连军队欲诛杀天子,厉王弃城逃走,竟留太子替死,若非大臣召穆公以亲子替换太子赴死,周王血脉早被国人屠戮。
这场动乱的结局,是诸侯以勤王之名兵临镐京,却并没有迎回周天子,而是臣下代行王权十余载,直至厉王死去。
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却因会盟琐事而活活祭祀一国君主,全然枉顾道义。
卫国父子争王,亲父谋害亲子,挟持大臣祸及孔子门徒,更是一桩丑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