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问是要灵活使用的,就像是逻辑思维一样,只是一种方式,做人做事的方式!
而技术则完全不一样,格物是圣人提出的东西,讲究便是不断的研究事物的本质以获得知识和真理,但它却被束之高阁,成为一句“格物致知”的口头禅。
人知道格物致知,但却不知道它存在于世间的各个角落,人们只知四时J替,却不知为何会有春夏秋冬,人们知道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却不知为何会有如此变化。
如此一来“格物致知”岂不可笑?
但这一切到了大宋,到了赵祯统治的时代却不一样了,格物被彻底的划分出来,被明确的列为一个科目,与儒家经典的地位不相上下,赵祯甚甚至在不断的努力,让它超越儒家经典的存在。
为何?
因为格物在不断的变化,在变化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利益和好处,这些是能用R眼看见的东西。
还有别的问题吗?
当然有,赵祯两世为人发现了另一个致命的缺点,因为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之间的不同!
儒家经典对人的要求往往是守礼,上下尊卑分的明明白白,西汉的董仲舒以一人之力把华夏按在一个框架之数千年,纲五常便成为了华夏甚至是周边王朝的志高准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