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八百四十章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2 / 3)

作者:我欲乘风归 最后更新:2021/8/19 21:18:01
        凡是从美洲大陆抵达大宋的植物都会被运到云南进行栽培,这里的气候实在是太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可以说云南路是大宋的一个主要产出的路治,尤其是橡胶,需要大量的人去采集,眼下最需要的便是人口,云南路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和原腹地或是两广b起来还是太少。

        于是苏轼从这些天竺难民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提高云南路产出,并且获得官家赞赏和提升的会,苏轼不打算轻松放过。

        官家常说“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为了提升云南路的路治,苏轼已经等待了许久,乞蓝部的那些房舍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何要修建高大的边墙,为何腾冲军对天竺难民驱而不散?

        这一切都是苏轼做的准备,大宋需要廉价生产力,而天竺难民就在这个时候来了,“哭着喊着”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进入大宋。

        上哪找这样的好事去?苏轼觉得这是一个会,一下便可帮助大宋x1纳数十万的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在乞蓝部创办大量的工厂。

        数十万的天竺难民当然有老有少,F孺皆具,而大宋需要接受天竺难民的青壮年,那就必须要接受F孺,否则便是抓壮丁了,传出去后云南路的行为便成为趁火打劫,名声不好。

        所以一个巨大的难题是,大宋要想获得天竺难民的壮劳力,就必须连带着接受他们的家庭。

        这是一个难题,但对迫切需要廉价劳动力的云南路和苏轼来说,这些问题也不算什么。

        苏轼在上疏赵祯之后便开始了大量的准备,数十万人的安置可不是简单的问题,乞蓝部的当地百姓已经被迁徙走了,留下了一部分的房舍,同时苏轼还命人在那里不断的加盖房舍。

        在云南修建房舍简单就好,并不复杂,并且是用来安置天竺难民的,也不需要什么装修和JiNg巧的设计,能够遮风挡雨便可。

        但苏轼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要设计成坊里的模样,这是一种城市的防卫制度,在唐时非常流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