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恍然大悟,其实是自己把刘涣变成眼下这个奇怪的“政治动物”,大宋的政治T系并不完美………或者说原本的T系是不错的,可到了自己就变得残缺不全。
大宋的政治环境一直都不错,不因言治罪,不因改革而掉脑袋,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政治环境?
多少的名臣名相都是在这个大环境出现的,可最终被赵祯自己一败坏,这是个不好的事情,过犹不及的道理被他忘记了。
强大的皇权以及日益势微的相权使得原本安定祥和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赵祯不断的打击官T系,使得官已经不敢忤逆他的任何旨意。
原本的圣旨要从书门下发出才算是真正的旨意,而旨这种原本不受官员们待见的东西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权威。
这是一种倒退,事实上出自书门下的旨意才能算是正事的圣旨,而非从禁发出的旨。
刘涣一事让赵祯愤怒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眼下种谔兵进青塘,种世衡这位老父从神都城千里救援,这一切的一起都事出大宋现在的政治制度。
越是对权利划分的细致,越使得使用者谨慎,这原本是好事,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不光是谨小慎微的朝臣,还需要有拳拳报国之心的直臣,诤臣。
经过刘涣之事,赵祯猛然发现朝堂上的直臣,诤臣越来越少,即便是包拯都打算颐养天年不过问朝政。
大宋进入治世不假,可还没到朝臣们闭口不言的时候,这么一想赵祯忽然觉得浑身冰凉,他忘记了一点,大宋的朝臣都是敢于直言上谏。
即便是面对高高在上的皇权他们也不怕,甚至担心力度不够,无惧任何压力和权势,这才是大宋臣们的风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