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他这个当学生的没好好学,罚你做什么?去吧,弘暄就在隔壁念书,你替我去瞧瞧他有没有偷懒,好好盯着他读书。”胤礽让他把茶碗一并端过去,“等会我和你四哥谈完事,就过来找你。”
胤祥本就是跟过来认门的,忙答应一身,起身出去了。
等胤祥出去,又让何保忠在门外侯着,屋子里只剩下胤禛与他二人,胤礽才叹道:“你这么急过来,我心里就知道,只怕是没好消息。”
“二哥料得准。”胤禛神情也不轻松,点点头,便将查到的事一一道来。
户部连年官银亏空,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养兵。胤禛从靴筒里拔出来一本折子,里头是他算的账:“朝廷每年军饷开支就要一千七百多万两白银,占了全年钱粮赋税的四成之多。若是这笔银子能养出一支骁勇善战的精兵来,也未尝不可,但……”
胤禛没说下去,但胤礽已经明白了。
之前善扑营的缺人就是一个缩影,八旗兵走的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路子,这种路子放在草原上、放在蒙古部落上都不会有何差池,但入关后,继续用八旗的体制,就有些不相宜了。因为八旗养兵不论打不打仗都发军饷,有时候是银子,有时候是粮食,有准许八旗圈地,名义上是叫他们自耕自食,实际上却是养出了一群不事生产的地主老爷来。
有军饷供养、还有佃户田亩,可还是有吃山山空、入不敷出的八旗子弟,贪图享乐已成了一种风气,挥霍一空便借钱过日子,还不起债便向旗主、皇帝求告。皇阿玛去年曾经两次拨发库银代偿八旗子弟的债务,头一次从户部拨了六百四十余万两,第二次六百五十五万两。
“他们得了军饷,未置寸产,反而衣食靡费,不过一二载又荡然无存。”胤禛摇摇头,“这样下去,国库迟早要被这些蛀虫吃空的。”
但是八旗兵政根深蒂固,他们就是靠着八旗打进关来的,要动军饷就是动了大清的根基,必然会爆发极大的冲突与抵制,而且八旗兵丁乃是世袭的,人生人,朝廷要供养的八旗兵越发多了,先帝时期八旗兵只有8万甲,如今已有十二万甲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