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不知道,他这么认真对待的事情,其实一点都没做错。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十四年的四月到八月期间,吴江一带,大旱不雨,飞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价每石银四两,流丐满道,多枕藉Si。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各处设厂施粥,吃者日数千万。
如此惨状,可以说大明朝廷已经对地方根本无能为力了。大明百姓,在那个位面,是真得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完全是王朝末期景象。
还有,在原本的历史上,从崇祯十四年的六月开始,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大旱,蝗虫起。当时山东等省连岁告灾,给事中左懋等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Si者三,疫Si者三,为盗者四。”李青山遂率领民众起义,阻断漕运,明廷大震。
不过如今,这崇祯十四年的灾情,因为崇祯皇帝预防得当,不利影响都在往后延。至少吴江一带,并没有历史上的惨状发生。而各地大灾省份,如今崇祯皇帝也非常重视,整理了十二条防灾救灾的措施出来。
在原本的历史上,流贼未灭,这个时候,又已经烽火遍地。战乱,更是对各地灾情的雪上添霜。如果没有**,根本就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灾情发生。
就算再大的灾情,只要官府和民间齐心协力来抗灾救灾,所谓的人定胜天,就能得到T现。
而崇祯皇帝如此,就是要做那人定胜天的事情。
不过在他的内心,他还是知道,自己在国内布局的种种措施,还是需要时间来积累功效。就b如说番薯的推广,虽然能种出来,但品种的选择,存储,如何多产,怎么样才能丰收,就不是凭着徐光启留下的经验就能全部解决的。是需要时间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会大爆发。
至于土豆和玉米这些对环境要求更高的,徐光启在世时又没有专门去试验再写出经验总结的,在推广上就更难了。这个任务,虽然交给了陈玉龙去做。但大明疆域广博,也还是要各地多种几年后积累经验才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