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56 总有意外 (5 / 6)

作者:叫天 最后更新:2020/4/14 15:55:47
        顿时,大明这个年节,最火热的,就是这三件事了:崇祯皇帝气Si奴酋皇太极;耿仲明心怀大明,弃暗投明却被儿子出卖,舍生取义;陈绍宗母亲深明大义,教子有方,是为大明之楷模。

        就这么着,崇祯十五年就这么过去,崇祯十六年来到了。

        新年之始,崇祯皇帝除了向卢象升、洪承畴发出旨意,通知他们有关建虏内部的情况,对辽东腹地进行渗透之外,他主要的心思,便扑在了内政上。

        自从他回京之后,最重视的,自然就是农业,也就是粮食方面的问题。经过翻阅奏章,崇祯皇帝发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他虽然大力推广番薯等高产作物,还兴修水利等等措施,可是,粮食问题,始终得不到缓解。究其原因,他最终得出的原因,竟然还是经济问题。

        大明的农业,基本上都是农桑结合的。特别是大明那边,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

        一直以来,大明就存在桑争稻田的问题,概因为种桑、种棉、养蚕、养羊和种植粮食作物相b,显得更加有利可图。特别是近些年来,朝廷大力保证粮食不缺的情况下,百姓就更愿意去种植经济作物。

        而根据估算,种桑养蚕和种稻所需劳动力的b例,大概是100:5,这个数据,万历年间归安人孙铨有过估算,如今崇祯年间也是差不多。这也就是说,大明的劳动力在发展经济作物的时候,不但没有从农田中解放出来,反而更多的人力去扑到了农事上面。

        这么做的后果,第一是原来的粮食产出大省,b如说湖广熟,天下足,早已成为了过去式;甚至连太湖地区,也从粮食外运变成了需要从外省运入了。如此一来,耕地不足,劳力不足,畜力不足,肥力不足,以及肉食不足等等弊端,也就都出现了。

        崇祯皇帝看着这份结论,很是头疼。在他的想象中,是要把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从事工商业,从事其他行业,从而让大明走上工业化的道路。然而,如今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