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18章 桑基鱼塘 (2 / 6)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珠三角的蚕桑业是随着澳门开港,大量生丝外销有了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由于生丝畅销,南海县的九江,顺德县的龙山、龙江,新会县的古劳等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蚕桑业。塘基种桑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在这些地区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桑园围和古劳围。

        但是,从整个珠三角看,蚕桑业的总体并不大。他们咨询了大图书馆才了解到,珠三角的蚕桑业是从清代的康熙年间随着外贸总量大幅度增加才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发展的。

        明末的生丝和绸缎贸易规模较之清代还很小,英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尚未来到中国,和中国展开贸易的国家,其实只有西班牙、荷兰和日本。偏偏在明末又是福建外贸港口最为兴旺的时候。福建的洋商人们显然更倾向于直接从江南输入货源。

        眼下元老院的生丝贸易虽然比历史上多出不少来,但是由于赵引弓在杭州的运作,江南的蚕丝生产和输出较之原位面有大幅度的增加。江南的生丝不但足够满足对日贸易的需求,也能大致满足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的需求。

        结果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丝生产被进一步的抑制。香山县里原本就不成气候的蚕农自然也没有兴趣去引进什么新的生产模式。

        换句话说,李幺儿在广东折腾蚕桑改良,不见得能收获多少实际的利益。特别是生丝的进一步增收,恐怕只会引起生丝外销价格进一步跌落。

        还在有没有必要在广东开展蚕桑改良和建立新型丝织业,在企划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上各方有所争论。最后的结论是相关改良继续进行――毕竟蚕桑产业升级是必须要做得事情,而在江南搞有太多的不便。

        所以陈霖的反映并没有出乎她的意料。

        “本地养鱼的人家多不多?”

        “倒是不少。”香山地势低洼,河道纵横,有养鱼的便利条件,全县的鱼塘着实不少。

        “塘埂上就没想过种桑树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