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节贸易的讨论(二) (2 / 9)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杜雯说:“宗族小.农经济条件下很多情况下劳动价值加勤俭节约是积累原始资本的唯一出路。农业劳动的习惯使人们回避投机主义价值观和风险价值观。”

        于鄂水点头道:“所以说,走内销商业路线就必须从改造消费习惯开始,但具体要怎么实现呢?”

        “培养中产阶级。底层人民的购买力是很有限的。”

        “太简单了,典型的中产阶级万能论。”杜雯对这样没深度的发言嗤之以鼻,“在我看来,要改变这种习惯至少要做到山点:一、改变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加上改变农业自由资本主义价值;二、缔造出一个“中产阶层”;三是提高整体人均经济水平。第三点在古代或者二次工业革命前是个过于缓慢的过程,穿越者有生之年不要指望全国人均经济水平有几倍的提高。第二点要注意:不是资本家或地主阶层,不过要克服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然规律缔造一个枣核性社会依然相当困难。而且在古代人均经济水平有限及提高不可能很快的情况下枣核性社会依然是对社会稳定有破坏作用的。总之:自然经济社会是个相当稳定的体系,要改变它不付出大的社会动荡及代价是不可能的。”

        “一听女王念主义,头就是注定要疼的。不过去掉那些华丽的辞藻我还是觉得你说得不错。”何影说。

        马千瞩说:“不要人身攻击。有论点谈论点,大家围绕问题谈。”

        “我也赞同罗铎的说法,还是要从经济角度入手来看消费习惯。”吴南海说话了,“有钱了自然会消费,还要找消费习惯。每天愿意多等半小时时间,只为了那一块钱车票的公车。这样的家长往往却愿意花上千块钱为孩子报名补一个所谓的艺术***。”

        “不然,不然。经济条件只是一个因素。比如大家都觉得卖肥皂是个方向。其实无论是自家用还是帮佣的,亲手用到肥皂的基本都是下层劳动人民。而这种节俭的习惯往往并非出自某种责任心,而是纯粹的习惯使然――纵使是xs63季思退不屑道:“这是我大清之伟业非大明之盛世也。”

        “虽然不想卷入某些无味的争执,但必须说这是事实。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商业活动必然更加活跃,而这反映出的就是人均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较高水准。”马上有明粉支持化工部部长的观点。

        “还有一个因素是清末厘金极重而明代几乎没有税关。所以清末商品流动其实很差大家都倾向于本地化的自然经济生产。”季思退继续道。

        杜雯侃侃而谈:“明后期商品化率提高的结果就是剥削的加重和社会的动乱,旧中国一百年也是如此。另外,清的商品化率低和地主乡绅势力受压制,人口增加和旧交通环境下城镇人口承载力不足有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