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眼下的状况有点象日本,临高本身出产的工矿原料很少,穿越者销售的商品、重要的工业原料都依赖船只进出口。不仅如此,即使是从盐场村到百仞城的食盐运输――虽然穿越众修通了两地之间的简易公路,但是因为缺少畜力和车辆,大宗的海盐制品还是用船只运输到博铺进行转运。
这使得穿越众对船只的依赖性很大。自从百图村攻略行动之后,穿越集团的船队保有量一下子突飞猛进。此时已经拥有70吨级的双桅海船3艘,分别是“登瀛洲”、“伏波”、“通济”,2艘40吨级单桅船和十几艘小型的船只。这些船里除了“伏波”是按战舰装备的之外,其他都是用作运输船的。5艘大中型船只中除了伏波因为有武装,不宜进入广州港之外,全都是专跑广州航线的,运来了大量工业部门急需的物资。问题是运送的速度依然赶不上工业部门的需求。帆船速度慢,运载量又偏小。海上力量部有心想扩大船队的规模,奈何水手问题一直困扰他们――几大海上集团准备决一死战的前景使得水手奇缺,不管是刘香、郑芝龙、诸彩老,甚至大明的地方官,到处都在招募沿海的渔民和有出海经验的人。穿越集团显然不大被老百姓看好。
“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造大船,最好是造有动力的船只。”李海平说,“不说太大的船,起码也得是个载重吨二三百的吧?有动力的话,速度就快很多了,而且对水手的需求也会少很多。登瀛洲就比其他几艘船都快,要不是老是没柴油的话――”
“文总,不是计委已经批准建造一条双桅纵帆船了吗?这种船应该有200吨吧?水手只要10个人。”
“造船哪有这么简单。很多设备都没影子。要造船,先得把船厂的设备配套完成了。”文德嗣也为这事头疼:造船毕竟不是造船模,当年瑞典人复制哥德堡号前后历时将近十年,一大半时间都是在考据当时的造船工艺。这还是在瑞典人资xs63海商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危机四伏但是利润广阔的空间。
官商盗合体的郑芝龙,基本控制福建到日本航线,经过这个地区的贸易船,都得缴纳买路钱,否则必然遭到打劫。而且日本幕府也仅仅开放少量城市进行外贸,外贸对象极少,有些地方大名的港口也可以进行贸易,但是每船同样收征1000两银子贸易费。
葡萄牙/英国/荷兰商船队亦商亦盗,碰到硬的如郑一样要纳税,碰到软的就抢。
西班牙醉心于东南亚殖民和奴隶贸易,基本控制菲律宾和马来群岛地区。他们虽然严重依赖中国的海商提供殖民地的物资和人力,但对加入与中国贸易力不从心,只好kao马尼拉大帆船不断的从美洲殖民地运入白银来诱惑中国海商前来贸易。由于过于依赖华商华人,西班牙人对华人产生了病态的恐惧感,对华人的打压控制不遗余力,华人华商受限很多。
荷兰拥有中国海最强悍的海上舰队,但是作为后来者,没有好的立足地。为了寻求新殖民地,妄图控制台湾和彭湖。跟郑家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直到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荷兰也在英荷大战中失败最终步向衰退。
越南南北朝,北朝要进行港口贸易同样需要交纳1000两每年。南朝开放了一个城市专给华人贸易。越南南北朝都自号小中华,却南北各自找了洋人当撑腰的:北朝得到荷兰人的支持,南朝则是葡萄牙人。
英国人作为后起之秀,虽然来得晚了,在这一带没有找到立足点,却时时刻刻都想打入这一市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