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沟通和最后榨取一部分县衙这个旧统治机构的剩余价值,刘牧州和杜雯商量了下,把政权下乡的总部设在临高县城里。
设在县城里能够随时使用县衙门这块牌子,遇到某些冥顽不灵分子,需要干些有损“伟光正”的事情,就用县衙的名义来办理,反正现在大印是掌握在王兆敏手里。也差不多是掌握在元老们手里了。三班六房的衙役小吏,没有给斗争死或者抓去劳动改造的一概在边劳动边随时听用――他们无不热切的准备为穿越集团效劳。
此外,杜雯和刘牧州还准备就近使用县衙架阁库里的各种档案。大图书馆的一个档案组就驻在驻县办后面的一个院子里,每天都在清理、誊抄和复制档案文件。
负责清理这批档案的莫水非常愉快的领导着原先的书吏们和实习生们清理档案材料。从档案里他发现了许许多多有趣有用的东西,当然也抓到了不少人的把柄。
“掌握档案的人就掌握了所有人的尾巴。”他得意的给了刘牧州一本潜心搜集的小册子,里面罗列了本县的大户缙绅们的许多不法之事和祖辈的家长里短乃至丑闻。都是从架阁房的档案里找出来的东西。比如某某人的祖辈曾经霸占过别人的田产,某某人的长辈曾经调戏妇女被人告过。特别是一些“争产”的官司,更是暴露了许多大户人家的。这些材料原本在xs63第一百零五节瓦解工作
为了进一步让这三条线不能勾结在一起,除了他们之间的公职身份不同之外,政务院还在《在基层政权建设指导意见》中注明,每个村里的县咨局委员一般选择当地的缙绅或者地主,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就以村里的工匠或者小商人充任,因为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普通农民不一样。..
这个体制的初衷是尽可能的遏制村级政权可能产生的各种“乱相”。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元老都知道,大凡需要“维稳”的突发性社会事情,很多都是从基层的小事情引起的。一点小小的不公正,一个连正式身份都没有的所谓“官”,利用手中很小的权力为非作歹,多吃多占……一点一滴的积累起基层群众的强烈不满,最终演化成骚乱。
除了村级政权建设之外,政务院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对村落本身布局进行全面调整的计划。具体说来,就是分户并村。
分户的思路是减小每户的人口数字,而并村则是将较小的村落集中成大村落,便于行政管理和控制。
村落太小,必然会造成村子经济的自然化倾向,人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是企划院不愿意看到的。执委会的元老们尽管各自政治倾向不同,但是对最大限度的控制和使用人力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从大陆上移入的移民已经按照这样的思路被安置了,被安置在一个个按照统一模板建设起来的标准村里,每若干个村又被一个按照标准模板建设起来的公社所管辖。户口、档案、群众组织,每个人都被有效的控制着,几百名脱产或者不脱产的干部从上到下的控制着整个体系,高踞其上的是民政人民委员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