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原本雄心勃勃想在香港上马大搞工业,特别是造船业的各方都泄了气。工业是耗水大户,没有充足的淡水供应,生产就无法运行。工业部门原本打算在港岛上修建造船厂”就近利用广东丰富的劳动力和木材资源进行批量化造船,迅速扩充临高的运输船队。
现在发现这个计戈的实施难度很大。
根据企戈院的规戈人员的估计,如果要在香港设船厂”只能选择在维多利亚海湾的北岸,即九龙塘地区。但是九龙塘的状况并不比港岛本身好多少,当地的水源同样不足以支撑工业,而平地面积非常有限。
不管搞工业还是搞农业,香港都不是一个合适的地点。缺水、缺能源、缺地皮确切的说缺平地“”1949年以前,香港的经济水准不但比不上上海”比广州也要相差一截。香港在20世纪后半叶能够成为国际性都市,“东方明珠。”靠着四年以后作为中西交往的唯一窗口获得的巨大利益,也得益与作为维持“窗口”正常运作获得的大陆的能源、淡水和粮食副食品供应。
当然,如果要投入大本钱开发”把香港搞成一个工商业基地还是可以的。但是企戈院经过调研认为这样的投资价值不大一二五结束前后穿越集团的局面势必要扩展的广州。在广州无论做任何投资建设都会比在香港方便的多。
都德在连续召开几次香港开发的工作会议之后认定:香港的定位是贸易窗口、军事基地和物流转运中心。
香港的地理位置处于珠江口,舰队以此为基地可以屏蔽珠江,阻止xs63在农业人民委员会的积极活动下,加上叶雨茗积极的在殖民贸易部进行了活动,最终在港岛实行农垦体质的设想得到了企划院的同意。【不过,在农委会设立农垦处这一机构的设想被组织处打了回票。明郎要求农委会先上报农垦处具体的机构编制原因、机构编制、机构运作流程、人员编制方案等一系列的材料。材料备齐之后才能进入审批阶段。
明郎给了吴南海一堆“标准材料。”让他依样画葫芦的按照格式来填报。吴南海理所当然的把这堆材料推给了叶雨茗谁叫他对农垦事业这么热衷的?
机构没有正式成立,班子先搭建起来。咋雨茗原本想搞类似建设兵团一样的机构,搞诸如农三师十七团之类的称呼,但是军队对此表达不同的意见。东门吹雨表示农垦系统使用军事化组织原则是可以的,训练总监部也可以给予必要的协助,但是在编制和称呼上必须和陆军予以区别。
最终决定在香港设立的农垦系统的正式称呼为“农垦华南第一师团第一联队。”公开称呼为农垦香港联队。
“级别要按过去的标准,就是所谓的县团级吧。”咋雨茗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