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三节蚕丝 (2 / 11)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收下的蚕茧大多是蚕农家自己缫丝出卖,也有直接卖干茧给‘茧行’的。不过这都是人手不够的人家或者有某些别样缘故。

        “为什么要自己做生丝呢?”赵引弓问道。

        “去茧行卖蚕茧‘花头’太多,乡下人总是吃亏。”王四棼说茧行必有官府的牙帖,所以垄断性很强,而且同业还有个专门的“公所”,新茧上事,同行公议,哪一天开秤,哪一天为止。收购的价钱也是议好的,不准自己抬价。每年的议价总是很低。

        价格低不去说,在收茧的时候还有种种“花样”,不是嫌茧予“湿”,就是硬扣分量。最坏的是为了进一步的压价,在蚕茧大量上市的节骨眼上茧行还会突然关闭茧栈几天,停止收茧。

        “为什么要停收?”

        王四娘说:“茧收了下来等不起,不缫丝不卖就摆在那里,日子一过里头的蛹咬破了头就一文不值了。乡下人就只能低价卖了。”

        原来如此!赵引弓想,这其实是人为的造成“卖茧难”,使得收购价暴跌,这种花样在旧时空也多得是。

        赵引弓又问:“茧行买了茧子,怎么出手呢?”

        “自己缫了丝卖给丝行。杭州城里城外,有许多人家自己不养蚕,可是替人打盆缫丝。”茧行得了蚕茧,用外包的方式包给他们去缫丝,按两结算加工费。

        养蚕人家只要条件允许都是尽量自己的缫丝,出售生丝。这样获利较多。缫丝的工作由蚕农家的妇女办理——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副业,沈家就是王四娘带着女儿手工打盆缫丝。

        沈家媳妇比比划划的大概说明了下怎么打盆缫丝,缫丝的时候用一口大锅,烧滚了水,每次倒入十到二十杖茧,用xs63但是沈家的破产却不是因为生丝行情不好,而是蚕的病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