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布卖得不好?”
“去年开始棉布行情就很差。布卖不起价钱,”毛三生说道,“不光是机户、机工倒霉,就是乡下种棉的村民日子也不好过――布卖不出钱来,棉花就更卖不出价钱了。”
周洞天等人无语,原来以为松江布已经是“衣被天下”,总该是不愁销路的,没想到当地的棉纺织业居然凋敝到如此的地步。大明的经济不但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
几个人一直走到县城内的太卿坊的一处大宅――俗称“九间楼”的地方,毛三生小声说道这就是徐光启的老宅。
“这宅子目前没有徐家人住,只有几个仆役看守。”
作为当时中国比较少有的“睁眼看世界”的人物,徐光启当时已经七十岁了。不过这会他并不在上海县他的住宅之中,他已经于去年当上了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他的家人也大多在北京。
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和孙元化是儿女亲家,两人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因为登州之乱的关系,对外情报局对徐光启这条线索一直投以很大的注意力。被派遣往京师的情报组的一个使命就是利用耶稣会的关系设法和徐光启搭上关系。上海这xs63想不到我们会住在豫园中。简直和做梦一样。”
华灯初上,几个元老围坐在潘园的一座花厅之内,许可不由说到。
几个元老都觉得有些恍若梦幻――他们在另外一个时空都去过上海,也慕名到过城隍庙,游过豫园,有的还在九曲桥边的茶楼里喝过茶,吃过有名的小笼包。现在大家居然就住在豫园里――当然潘园只能算是豫园的前身。
周洞天拿起桌子上的一块山楂糕――桌子上的四碟点心是潘家的主人“敬送”的。他们下榻在潘园的伙食供应全部是潘家供应,还有若干潘家的佣人服侍照顾。潘家毕竟是缙绅,吃喝享用极为精致。这山楂糕也不是旧时空那种全是糖和代用品做出来的胶状体。而是真正的去皮山楂加贡糖熬制出来得,酸甜适口软硬相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