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八十一节地方经济 (6 / 7)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至于农委会,吴南海早就对琼山的土地垂涎三尺了--南渡江两岸的大片冲击平原简直就是天然的大农场。不管是种植水稻还是推广甘蔗种植都大有可为。特别是在甘蔗种植上,吴南海有很大的期望。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甘蔗的收益现在是穿越集团最主要的财源。

        但是,吴南海对琼山的土地状况很不放心:以他的经验,这样的好地多半已经被开发了,不管上面的所有人是大户还是自耕农,对热衷于规模农业的现代农学家们来说都是一种障碍。吴南海以前一直鼓吹富农经济。尽管他在临高经营示范农庄之后对集约式国有农场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当然,吴南海心中也知道这是有难度的,国有农场依赖于元老的直接指导和管理,而且在运作中必然会机构膨胀,占用过多的行政人员。

        吴南海心目中最理想的农业模式还是旧时空欧洲式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雇用不超过十名工人的中小型的集约化农场。

        正当各方面在紧锣密鼓的si下游说活动的时候,琼山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杨云等人的操办之下,琼山受灾难民开始大规模的外流招供,一周之后,在琼山接受招募准备离开当地的难民将近四千人。大批难民外流在一开始并未引起本地缙绅大户们的恐慌,因为他们以为澳洲人搞得无非是以工代赈。除了一部分难民有债务,田主们唯恐外流之后债务流失之外,多数大户对灾民的外流甚至还有如释重负之感这不但免除了他们的赈济义务,还使得大户们最为害怕的“闹嚣”减少到最低程度。

        然而随着难民务工的真相开始流lu出来:佃户长工们是去给澳洲人做“职工”去了。这可让大户们恐慌起来,澳洲人给予手下的优厚待遇和“惯于mihuo人心”的名声也传到了琼山,显然,这些泥tui子一旦吃上了澳洲人的饭,不大可能再回来当佃户和长工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问题:地谁来种?不管有多的财力,占有多少土地,没有人就不可能从土地上得到任何收获。

        过去大户们并不太担心这样的事情,尽管海南岛的人口稀少,劳动力长期不足。但是琼山作为首县,有首府效应,海口港又是海南岛出入的门户,农业条件也最好,渡海而来的外来人口大多居留在本地,从福建来得贫民源源不断的流入本地,有效的补充了当地的农业人口。

        xs63有些东西要上面定才行。”刘翔稍微想了下,对汤梦龙说:“你看,不管上面批不批我的申请这边总是要搞救灾的。救灾,要复建受损房屋,要修整被破坏的土地和灌溉设施,要抢收抢种。你那边的长昌煤有二样是出了名的,一是煤矸石多,二是腐殖质高。要是政策允许你们完全可以自己生产空心砖水泥生产泥炭肥嘛。这都是县里抗灾自救必须的。就算这bo行情过去了,以后的各种建设,还少得了要砖要给肥料吗?”

        “嗯,你的思路ting宽广嘛!”汤梦龙连连点头,“这套路子的确能解决大问题!光煤矸石就解决大问题了。”

        甲子煤矿的洗煤厂产出的塥矸石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公害,大量的煤矸石堆积在南渡江畔,不但污染水源,堆积如山的煤矸石还占用了大量的地皮,而这次台风带来的暴雨又使得江边的煤矸石山塌方到江中。

        “但是这事仅仅我争取是不够的……甲子煤矿毕竟是中央直属企业嘛……”刘翔说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