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引弓早有准备,当下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张溥点头道:“原来先生和孙火东是同教中人!”
他又问道:“先生即有陶朱之术,想必精通经济之道了。”
赵引弓想这发散性思维真有点赶不上。不知道他什么意思,便说道:“倒是略知一二。”
“我太仓一地,原是割昆山、常熟、嘉定一隅,地势高亢,百姓多种花,少植禾。每年的秋赋白粮,都要从外地购粮才能完赋。且不说这漕运白粮入京沿途的苦楚。就是每年买粮完赋,往往还有奸商阻拦粮商运粮来销,囤积居奇,一石米卖到一两三四钱。百姓苦不堪言,往往为此破家,不知先生对此有何解?”
赵引弓一愣:这算是考问自己的经济之道了?他想了想有点明白了,张溥多半已经准备答应自己的请求,但是他要看一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值得对方帮忙?
这层想破了,便一点也不奇怪了。特产贱,粮食贵的现象对赵引弓来说并不稀罕。凡是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地方,大多存在类似的问题,雷州也有。但是太仓的情况和雷州等地又不一样,江南是明代的重赋地区,粮赋负担很大,特别是白粮北运,对当地的百姓更是沉重的负担。
所谓白粮北运,是指由南直隶的苏州、常州、松江、嘉兴、湖州五府中的24县1州解运到京师供应库、光禄寺、酒醋面局、宗人府及百官俸禄的税粮,每年额派21万余石。品种包括白熟细米、白熟粳米、白熟糯米等优质米种,因是供应六宫及百官消费。故对米质的要求非常高,故当时官方折算,白粮与普通米相差极为悬殊。不仅如此,白粮解纳的消耗,冠诸种税米解纳之最。五府府志及其各县县志都异口同声宣称,充白粮解役者必破家。万历以后。愈演愈烈。因为路上耗费极大,需要粮长自己补贴费用,非富户不能充任。所以终明一代,此役一直是当地富户地主的梦魇。
他想了想自己看过的资料,历史上张溥对这件事很上心――毕竟是他自己家乡的事情。当时他提出的办法是将太仓的应送京师的漕米就地拨给太仓卫和镇海卫的军米。这样就免去里漕运耗米的巨大开销。对xs63张溥默不作声,不置可否的端着茶杯,只管默默地、小口地呷着茶,甚至没有看客人一眼。赵引弓心里又不安起来:莫非对方对自己的请托在表示拒绝?忽然他警醒起来,这一定是对方在试探他――中国的上位者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捉摸不定”,表达一种压力,往往喜欢玩弄这种心理战术。
唯一的对策就是彻底的无视,以沉默对沉默。
半响之后,张溥又说道:“听闻先生在杭州有一家书坊?”
“不错,完璧书坊正是学生的产业。”赵引弓心想这“左顾言它”也是传统话语术之一,当下沉声凝气,不骄不躁的回答道。
“学生听得完璧书坊的经营颇为了得,先生很有陶朱之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