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四十九节济州新貌(二) (5 / 7)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这车间要重建。太臭了!工匠们这么吃得消!”冯宗泽抱怨着赶紧从“车间”里走到院子里。

        “首长说得是。”朴德欢说,“小的,不。我这就去吩咐赵掌柜去办!”

        “算了,”冯宗泽心想自己就暂时不要再出新花样了,最近的“改造”项目很多,赵掌柜已经在龇牙利嘴了――济州岛前指的布置下各种改进虽然牵扯到设备的都不用合作方花钱:设备和安装都由元老院承担,但是作坊里也有不小的花销。这种劳保上的事情还是以后再说了。

        院子里一队推着紫电改和疾风式手推车的“奉公队”正在院子里卸下沉重的标准包装箱。包装箱上标准着重量,还绘有不同的箭头图案。每个箱子都要开箱检查之后再进行称重。这是冯宗泽主导的第二项改进:标准箭头。

        冯宗泽考察过本地制造的弓箭。箭头都是济州岛上铁匠铺自己打制的。不但形制粗糙,而且装配的时候弓箭必须锉磨箭杆修配成型才能装配,装配效率不高。所以冯宗泽立刻就引入了标准箭头。

        现在的标准箭头是在临高制造的,机械厂的工程师们根据现代弓箭的研究资料,开发出了几种不同用途的箭头,进行标准化生产。在展无涯等人看来这种东西其实是小五金的一种,做好模具之后采用冲压设备可以成批连续制造。省工省料。

        临高制造的标准箭头送到岛上之后立刻就取代了本地产箭头,即使不依靠行政强制力这一改进的难度也不大:工匠们还没有见过制作的这么精良的箭头。装配时候花费的修锉功夫也大幅度的减少了。原本箭头也是外购的,现在不过是更换一家供货商――而且供货的价格并不比以前高――批量制造的小五金,成本极其低微,实际冯宗泽在销售箭头中还能有盈利。

        然而冯宗泽还是不满意:他在视察中发现工匠装配箭头还是时常需要修锉。原来箭头虽然标准化了,与之相配的箭杆依然是手工制造的。公差大到可以用肉眼来识别。

        “看来下一步是要引入箭杆制造机。”他想到在海林那里看到过类似的设备,不过是用来制造筷子和竹签的,原本是手摇的,后来改成了蒸汽机动力,从喂料口送入开好的竹木材料,旋刀自动将它们旋成一模一样的小棍子,调整旋刀的尺寸还能制造按照不同的尺寸生产。

        这里暂时用不上蒸汽机,不过手摇也凑合了。冯宗泽忽然想到此地的水源还算丰富,可以考虑弄个水坝蓄能来推动水轮机,要不搞个风车驱动。

        装配出来的箭在箭头上涂上鱼油防锈,再用纸按照十二支一捆进行包装,然后每十束装入一个包装箱就准备出库销售了――目前的各家弓箭铺的每周箭产量是二万枝,冯宗泽认为太少了。箭是消耗品,对于战争频繁的大明和大清来说,月产十万枝也未必够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