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引弓一路思索着,轿子已经渐渐近了崇明县城。
崇明岛设置治所的历史很短,元代才在姚刘沙建起州城,设州。这是崇明岛第一次设立治所。后因姚刘沙不断向南坍塌,治所两次向北迁移重建。到了明洪武二年,崇明降州为县,治所从姚刘沙先后迁往三沙、平阳沙。明万历十六年,崇明地区的治所最终迁到了长沙城,也就是后来的崇明县城所在地。
在本时空,崇明县属于苏州府管辖,所以沈廷杨殉国之后被列入了苏州五百名贤祠。他是崇明县新河乡人,住宅并不在县城内。不过赵引弓已经接到了对方已经请仆人送来话,请他到县城关厢的别院相见。
崇明岛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造船业和航运业十分发达。特别是长江和沿海航运业。古代崇明的造船业和水上交通十分发达,适宜在浅滩暗沙中航行的崇明沙船,就源自崇明而名闻全国。一路行来,县城外的码头旁可以见到许多船厂,滩涂上的木架上矗立着一艘艘正在兴建中的沙船。沿海的码头上也桅杆林立,停泊着许多大小沙船。
赵引弓知道:沙船船底平,特别适用于中国沿海和大江大河中多浅滩多暗沙的航道。而且不怕搁浅,对码头和航道的适应性很强,而且因为船底平坦,货仓有效容积大,载重大,是一种很经济适用的沿海货运船只。同时它又具备有一定的远航能力。
上海是沙船的主要建造地和航运港。清代的上海xs63沈廷扬很早就进入了大图书馆和赵引弓的视线,这不仅因为他在明末是个名人,更重要的就是他的沙船帮背景。
沈廷扬的个人资料很少,但是从他是国子监生,又能够自己出资建造沙船来进行海运,明亡之际能立刻拿出一百条大船,都说明沈家是个豪富的海运世家――要知道他的那些大船,在明末的每艘的造价至少也得一二千两白银。以弘光元年他上书朝廷,说自己所拥有的一百艘可载运士兵二百人的海船来核算,仅仅这些水据船的资产总额就有十几万两白银。加上沈家不可能只有这些船,肯定还有许多吨位较小的船只。另外,按照明末豪商的普遍做派,一般还会购置大量的土地,开设商铺……经营种种实业。统算起来的话,沈家的总资产至少有五十万两。
沈廷扬家不是普通的大商人,沈廷扬曾经和洪承畴有旧,他被俘之后,洪承畴还一度试图救他的命。这说明沈的出身并不太低,沈家并非一般的富商,很可能和朝廷中的高官大吏有交往。
这种在官面上有深厚的背景,又拥有大量资金和船只的商人,是绝好的用来干挺郑芝龙的代理人。
问题是,他得说服这位沈老爷和他合作。这点上,他靠着和复社的交往,特别是当初吹嘘的漕粮海运之策,获得了张溥的青睐,在江南士林中已经小有名气。杭州完璧书坊的赵相公有“经世致用”之学的评语不胫而走――加上他那书坊的“澳洲作派”和许多新奇的玩意、图书,俨然成了江南士林的热点。所以他托人去表示希望能够拜访沈廷扬之前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对方不会给他吃闭门羹了。
看来不管在哪个时空,想干大事都得有点知名度,不然你就是怀着惊世骇俗的绝技别人也多半只拿你当疯子用――伯乐可不好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