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六十五节船只 (2 / 8)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使用621型拖轮拖带驳船,即可以大量的运输物资和人员。洪璜楠心目中的“水上补给纵列”大致就是以此为蓝本的。不过这还不够。

        对于三江的主航道来说,621轮的“补给纵列”大致可以畅通无阻,但是到了上游某些地段和许多支流,621轮就嫌太大了。因而还需要吃水更浅的“小火轮”来执行运输和拖带工作。这类小火轮一直到80年代还活跃在中国的许多江河上。

        除了运输船只,为了保护航运安全,清剿水匪;作战中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威慑沿岸村落,还必须装备有小型的内河炮艇。

        这些要求混在一起。就成为造船厂诸位元老的课题了,鉴于施建涛的主动请缨,该项目就由他具体负责,至于设计师,自然是请“中央船舶设计院”唯一的主任设计师钟子衡负责了。

        经过军务总管庭和企划院的协调,船只的设计工作在临高进行,整船建造安排在香港进行。发动机、火炮之类的自然还是要从临高运来。

        洪璜楠打开的第一页线图就是621“内”型。所谓“内”,便是专门用来在内河航行之用。这是钟子衡在621的原型上少量改动完成的,主要改动是换装了较小发动机节约船舱体积,缩小了煤仓的储备量。明轮改为尾轮,以适应较浅的河道。

        不过621本身是基于沿海和珠江航道这样的大深度航道设计的,线型并未进行过专门的浅吃水优化。虽然通过改装较小的发动机等措施减少了船只吃水,它能适航的范xs63热门推荐:、、、、、、、

        在佛山镇可以设置一个大型兵站,物资的集散中心。他思索着,利用它的地理优势,既可以大规模的采购军需物资:大米、杂粮、牲畜、水果、布匹……又能够将补给方便的分发出去。

        他的脑筋转得飞快,采购来得物资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在佛山进行加工,另一部分转运到香港去加工。收购来得稻谷,在兵站的粮秣厂里舂成糙米储存,在向部队补给前再舂成精米发放。按照陈思根提出的营养学理论,现在伏波军已经不再吃糙米了。原因是糙米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烹煮,浪费燃料,而且糙米难以消化,需要较多的咀嚼才能充分吸收。在战场上显然不可能有太长的时间来煮饭和吃饭。

        除去粮食之外,蔬菜也可以在佛山就地采购加工,加工成干菜和咸菜来供应部队――如果运输的时间不超过72小时的话,干脆直接运输新鲜蔬菜给前线部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