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四节造币工艺续 (3 / 9)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他提议新银币的壹元规格改成每枚25g,厚度,直径为。好处的可以使得银币的尺度完全标准化:40枚一包就是10cm高度,重量正好是1kg。易于清点和包装。

        辅币的尺寸也作相应的调整。冶金部门提出,铸币无需使用电解的白银或者紫铜。火法白银和铜材也可以达到99%的纯度,火法冶炼的含有的少量杂质主要是对导电性能有妨碍,对冲压硬币没什么影响。

        关于辅币,有元老提出四分之一元的概念对土著来说不够不直观。在使用上恐怕会引起误会,不如改为铸造二角和一角的银毫。

        “把25分改为20分在生产上倒没什么问题,但是我们要损失一笔铸币税。”程栋梁沉吟道。

        “哪里损失了?”

        “生产1枚25分和1枚20分在成本上是相差无几的,就算缩小尺寸和重量能减少一点成本,实际上省不了多少。等于我们每铸一枚20分就损失了5分钱的收益。同理我们也不能铸10分的硬币。”

        “为什么呢?”

        “差额太小了。从铸币的角度来说是亏本的。”程栋解释说10分和20分面值上只差一倍,且不说铸造成本的差异微乎其微,单就币材成本来说,2个10分硬币的成本反而高出1个20分的硬币。

        民国时代的广东大量发行银毫,面值有20分、10分和5分的,但是大量铸造流通的就是所谓的双毫。后两种因为成本高,易损耗,发行不多。使用更少。

        “如果一味缩减币材的成本,银币成色就会太差。银币要是成色差到5成以下,实话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我看不如发行10分的铜元。这样成本上就过得去了。铜元可以用黄铜做,再掺入少量的铅。含铜量可以控制在60%。”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