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说话。”黄超看了下来人,短小精悍,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官话,显然不是一般的瑶民。
李三九这个名字,他从永化乡的瑶民口中已经知道了。不过他们的消息比较简单,只知道此人“当过官”,不久前才回得马箭排,很受重用。这次出兵的事情都是他掌总。
李五恭恭敬敬的起身,心里算是安定了一半——虽说有“不斩来使”的说法,不过打仗的时候,使者是个高危行业,搞不好就会被当奸细砍了脑袋,这种事在过去常有。
他偷偷打量了下帐篷中“大宋将军”,只见帐中即无“虎案”也无“王命旗牌”。至于被簇拥着端坐在一张大桌子后面的男人也毫无将军的派头,普普通通的一个男人,穿着澳洲人的土布小褂,即不着甲,也没有乌纱靴袍。若不是开口问话,根本就不能从一堆人中间把他认出来。他当年跟着李三九打仗,见识过大明的军将的排场。相比之下,这大宋将军可寒酸的紧了。
“我是大宋连阳招讨使兼知连州军事黄超,”黄超一口气把自己的官衔念完,“你既奉命而来,到底要说些什么,且说来就是!”
李五有些紧张,他微微抬头,看到帐篷里黑压压的挤了不少人,有几个人他是认识的:永化瑶民的几个寨子里的天长公和掌事头——他微微一愣,这永化的瑶民不是已经归顺了李三九了吗?怎么一转身就投降澳洲人了?莫非阳山那边已经全部败了?
吃惊归吃惊,李五还是竭力保持着镇定,只是说话的时候态度又谦恭了几分:
“我们掌事头说了:大宋亦是打明国的,我们连阳瑶民亦不愿受明国的统辖,故而起来造反。连阳瑶民无意与大宋为敌。若是将军愿意助我们攻破连州城,城内的子女玉帛,我们八排瑶民一概不要,全部奉纳给将军,只要许我们运走xs63大明的抚瑶政策,随意性很大。往往视地方官个人的才能而定。不过太平时节,地方官对瑶民的态度往往是两个极端,一是:“两广官吏,惟务偷安,兵政无备”,对瑶民的各种小规模的劫掠侵害视而不见,甚至压制本地百姓,不许他们告状。甚至在瑶民起来暴动大肆劫掠之后,地方官束手无策,只能“备花红牛酒抚之”;第二个极端则又相反,对已经就抚的瑶民寨子百般勒索敲诈,盘剥凌辱,“甚至欺其远方无告,拾克残忍,颠倒是非,既害其生,又拂其性”。
李三九久在人土司身边,对大明官员的心态做派了解颇多。在他看来,澳洲人既然自称大宋,那么也是汉人——对汉人官儿的做派他可了解的太多了。
在他十多年的从军经验里,军将出兵打仗,只要不是兵威势险,莫不是发财的好机会。这个澳洲人的“大宋”大约也是如此。这连州城说到底还是大明的,大宋的军将并无守土之责,恐怕也未必会很热心的去救援——他们这么神速,无非是看中了城中的子女玉帛。这件事,他李三九倒不是不好商量。别看瑶民们三天两头下山劫掠,实际所图无非是盐、粮、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其他物件,若是这澳洲人官长贪图,他亦不是不可以割爱——比之他的野心,这点子女玉帛算得了什么?
澳洲人要抚,他就服软,不但服软,还会送上大笔的礼物;若是澳洲人要剿,他就钻大山,跟他们打游击。让澳洲人头疼——最终不得不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