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着大印,在“告示”上上盖了又盖,奈何除了青莲圩和周边的一些地方外,他冯海蛟说话便不那么管用了——就是派人去贴亦不见得有用。正兴味索然,毕轩盛知道他的心思,道:“冯将军!自古做大事,都讲一个名正言顺。您老现在是朝廷的武官,可大伙都还不知道。您老只要将布告都贴了出去,这阳山县里的忠义百姓,自然会云集景从,襄助粮饷——若是有那么几个冥顽不灵之徒,您老兴兵去征伐亦是名正言顺。”
“说得有理!”冯海蛟被他一说,又来了兴致,他觉得眼前这年青人说话很对他的胃口,想起自古当山大王也好,当官也罢了,都得有个军师、师爷之类的人物。冯海蛟身边虽有几个粗通文墨的人帮着办理文字,到底不如毕轩盛这个职业师爷之子来得能说会道。当下对他大有好感,道:“你小子说得是,到底是读书人,有见识!”他腆着肚子在屋里走了一圈,道,“我看你就在我身边当个师爷如何?”
别看毕轩盛年纪不大——连二十岁都不满——却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对自己爹都有些瞧不起,觉得爹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居然就安心给一个山坳里的举人老爷当师爷,一点都没有自己做一番事业的雄心。
年龄渐长,才知道做一番事业难如登天,他看多了话本,想着给帝王将相当师爷,辅佐着他们做事业亦不错——正所谓“运筹帷幄”“谈笑xs63从哪里来?
所以不论詹如何催促、拍胸脯保证,杨景辉这个老狐狸始终不愿意再去髡贼直接对抗。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不做点什么的话,自己不过是在坐以待毙。
最终,杨景辉终于决定,继续给髡贼“搞事”,可不能在会宁,而要换个地方——兔子不吃窝边草。
詹觉得此计可行。几个人商议下来,选择了阳山。
阳山是汉瑶杂处之地,前不久又闹过瑶乱,既然刚刚平息,说不定还有少数心怀不满之徒可以煽动利用,关键是围虎山的原来的二当家解问东在阳山有熟人。
于是这一干人等便来到了冯海蛟的府上,游说他“扶明灭髡”了。
这个战果一说,冯海蛟也不由得暗暗吃惊——还有这样的事!他的确隐隐约约的听说髡贼在会宁吃过一个败仗,连县城都丢了。詹见他不太相信,当即叫随从取来一个箱子,在他面前打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