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三百零四节最初的探索 (2 / 8)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数据中心本来规划的是3套镜像相互备份,以现有的轮流开机方式运行,估计再维持10~20年问题是不大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个人携带的移动硬盘开始出现了坏掉的案例――电脑的简单毛病冯诺还能修一修,硬盘要是彻底坏了,冯诺可没有数据恢复的本事。

        和硬盘同样有隐忧的是内存。好在这东西体积小,密封脱氧保存的内存颗粒他们还是备了不少的。

        一切迹象都表明,元老院引以为傲的数据和信息处理能力已经开始衰退了。冯诺觉得自己头上的帽子和吃饭的家伙也不太稳。

        目前,元老院的“去信息化”已经进行了几年,也已相当深入,不仅有大批重要的技术资料和文史资料完成了中文化、纸质化和索引工作,各部门的业务往来也彻底脱离计算机和网络;新建的办公楼宇不再铺设有线和无线网络,元老的私人和公务信息传递也逐渐不再使用u盘或邮件;bbs上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每周动态》和《启明星》却越来越厚;《自然与科学》从最早的月刊变为了如今的周刊,连执委会相关机构搬到了县城之后,工作效率都略有提升。

        可以说,目前就算所有计算机设备立即垮掉,元老院也能继续xs63在旧时空这不算太大问题,一般的服务器房都是有多重数据备份,硬盘坏了无非买个新的就是,但是在这里,硬盘作为宝贵的数据储存载体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旦损坏硬盘又没有备份就意味着一部分知识的彻底遗落。冯诺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伺候着。榨取每一块硬盘的最大价值。

        元老个人电脑开始出现故障和不可挽回的损坏,那些没坏的多少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配件磨损、老化、失效,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的高性能/大容量集群虽然眼下还在正常运行,但是他得细水长流的保证让服务器再运转上一二十年。

        元老们随船带来的计算中心是几组刀片服务器,另有若干胖节点,附带容量几十t的高速磁盘阵列作为存储。数据中心则是少量服务节点与以p计的普通磁盘阵列。还有一套磁带机备份系统。

        设备并不宽裕,但总投资也超过了千万――再多元老院也负担不起了,毕竟当时各行各业都在伸手要钱、要装载配额。计算机系统要不是承载着巨大的知识储备,在某些元老眼中完全就是“奢侈的玩具”。

        因为计算机元器件这些东西在元老有生之年基本是不可能制造的,所以对设备的保管和使用也是精打细算型的。

        按照前几年实行的企划院下达的相关命令,所有的设备都要留出一套(件)运到了高山岭作为原始标准设备模板封存了起来,不列入可用储备。因此冯诺减少了运行的机组数量,只保证必须的运用。现在有一组数据中心的镜像放在大图书馆那边。冯诺这里的设备只是勉强维持正常运行。

        计算中心在穿越早期防潮、防尘、防静电、恒温等保护措施做得严重不足,多少会影响到设备的寿命,特别是磁盘阵列里的硬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