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羽之没滋没味地在食堂草草吃了个半饱,又买了两个薯粉饼预备做明天的早餐,出了百仞城,朝东门市外走去。
他是本地人,母亲早逝,父亲是海岸警备队的水兵,三年前调去香港基地驻防,有一次出了海上巡逻任务就再也没回来,没有尸体,连灰也没有,只留下了他和小两岁的妹妹相依为命。
受惠于元老院的优抚政策,他和妹妹按照“烈属”的待遇免费进了国民学校念书。连名字也被改成了文绉绉的“羽之”。
念完两年初小,钱羽之的成绩一般,年龄也偏大了,就转到了职业学校。他是“烈属”成分好,结业后分到了百仞机械总厂作为技工学徒培养;妹妹则进入了卫生部的护士学校。去年就被送到高雄实习去了。
兄妹二人虽然失怙,但经济条件尚好。两人是烈士遗孤,除了有一笔抚恤金外,上学期间的食宿都是免费的,住房是家里传下来的,原本已经很破烂的了,父亲牺牲之后由民政部出面,收掉了村里的老房子,在东门市附近的大批修建的归化民集体宿舍里给他们分配了一套自有产权的小公寓。
这套小公寓平日里他很少住,就租了出去――临高的住房紧张,房屋租金收入很不错。但是他结业之后就不能继续住在芳草地的宿舍里了。所以上个月月底他就把收回房屋的通知邮寄到了“临高商住房管理组合”。
“临高商住房管理组合”这是商业部门下面新设的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性质类似房管所和房产中介的混合体。他的房子就是委托给组合出租管理的。
钱羽之进了有东门市三环路15号住宅院。这是民政部门为归化民职工们批量建造的住房。密密麻麻的红砖平房一栋挨着一栋,每一栋都是坐南朝北,延伸出去很长――要是来个日本人的话他一定会觉得很熟悉这就是长屋嘛!
所谓长屋,就是一长栋平房,共用一个屋檐。屋檐下的住房按照一定的面积用墙壁隔开,分给不同的人家居住。建筑总公司修建的长屋不完全是平房,上面带有一个屋脊中间可以站直的阁楼。一间长屋根据长度的不同分别有三、五、七套的布置xs63以往冯诺的工作相对清闲,在家时也会做一点家务,不过这段时间以来,他也顾不上了。家里的卫生就每况愈下了――偏偏他家里的元器件和专业书籍之类的物件还不少,不放心请服务社的清洁工来打扫。
仅仅靠着冯珊每天早晨匆匆忙忙的收拾,家里的卫生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冯诺今天回家去就已经不满了。加上没有吃到午饭,回到计算机中心一看冯珊提了盒饭来心里就已经来气了。
当然了,他冯诺自诩为妇女平权的积极分子,而且把冯珊培养成“学霸”也是他亲自促成的,如今“紫姬”学业有成,事业工作忙碌,他自然不便公然出来拉后腿――要不就成精分了。所以只是很客气的“提醒”一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