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他醒来的时候,外面已经全黑了,屋里只亮着工作台上的一盏小灯,冯珊借着昏暗的灯光在看书,旁边的台案上放着一小叠整整齐齐的白纸,上面写满了工整规范的公式和推导――她已经完成了设计方案。
冯诺走过去拿起方案看了一遍,感觉没什么问题,他估算了一下,这个方案的用铜量不算少,铁芯材料也需要再加工加工。幸好钱羽之是现成的劳力——他本行就是机械工人。
之后的几天,冯诺向机械厂申请了机床的加工工时,让钱羽之把硅钢料分别加工成了设计好的吸入/旋转两种方案里的形状和尺寸。有些比较复杂的工作是请老工人做得。又亲自领着钱羽之和冯珊动手开动绕线机做了几个样品出来。
样品的尺寸大概比成年人拳头大一圈,在这个工业品普遍傻大黑粗的时代还是可以接受的。通电测试了一下,吸力比理论值小一些,线圈温升则要更明显一点。虽然在穿孔卡机应用中,继电器的通电是间歇式的,不过也不排除连续许多卡片的某一孔位均为穿孔的情形。看来这劳什子穿孔卡计算机虽然没有电子元件,却也要考虑散热问题了。因为没有电机,风冷是没戏了,难道要上水冷?用铜管循环水来散热,这又要考虑管路的密封和排序――冯诺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这就算是成功了吧,冯诺的心情还是很不错,他打了个报告给企划院,要求更多的原料,先生产旋转式和吸入式的继电器各一百个。
接着,他又打电话给标准件厂,问他们到底什么时候能有更细的铜线。虽然他这里继电器主要是驱动机械结构,可是也有少量的继电器是控制其他继电器所用的,这类继电器的吸力不重要,功耗小点比较好,如果不想大大增加继电器的线圈长度,就只能用更细的铜线增加电阻、减小电流了,顺便还可以减少一下继电器的重量和体积。
标准件厂的回答是“正在试验中”。至于进度还是“目前不明确”,不过“进展很大”。
“这个就定为b型号。”想到这里,冯诺在备忘录里记下一笔,接下来就是整理制造工艺提交给企划院存档,还得找科技部和电力口的元老开会商量继电器乃至以后的各类电子元件的命名和定型问题。长期在企划院工作,这样的事情他很敏感,而且也算是他的本职工作之一――企划院里供职的it系元老已经不多了。
听说冯诺搞出了完全是本时空版本的继电器,不少元老都“慕名而来”,来意不外乎是让冯诺趁热打铁继续搞更多型号和面向不同需求的继电器,没搞定的时候似乎这玩意也不是非有不可,一旦搞出来之后,需求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有让他开发交流继电器的,有让他开发过载/低载保护继电器的,有让他开发延时继电器的,甚至还有让他开发热继电器和光继电器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