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委婉地道:“等&;先生来了就要好些。”到时李悯要上堂课,她自然有办法能名正言顺地挡了董氏。
李衍蹙眉沉吟了须臾,说道:“我&;原想着先等&;他回来多适应些日子的,现在看来却是不能等了,先生也不必另请,我&;亲自给他开蒙。”
这样当然更好。陶曦月当&;即表示了赞同。
她又问:“要不晚上叫大郎过来一道吃饭,殿下先亲自把这消息告诉他?”
李衍想了想,摇头:“算了,省得又和他回来那天一样,吃得险些将头掉进&;碗里。明日我直接去与他说,正好若董氏再来便将她打发回去。”
陶曦月含笑应了喏。
“还有&;一事,”她说,“今日阿姐让人送了信来,说是兄长前两日写信回家,讲郡田曹参军事对彭翁说可荐阿兄出仕于赵县,彭家自然是很高兴的,但阿兄还是头回与郡官打&;交道,所以心中多少有&;些迟疑,怕贸然应了会有&;些不稳妥。阿姐的意思,是让妾身也问问殿下的意见,阿兄若应了那位田曹参事的举荐出仕,可有什么不妥之处?”
其实陶伯璋在信中重点说的是:那位田曹参事虽明面上是因着杜、彭两家的关系,还有&;彭、陶二氏的声名以及他这个人来的,然而,对方却又曾私下在他面前有&;意无意地表露过家中与安王有&;些渊源。
陶伯璋那时就觉得,大约人家真&;正看的是安王的面子,可他们家和安王府的关系光明正大,就算是看安王的面子又有&;什么不好直说的?这样遮遮掩掩,也就是说对方这个情面不方便明着给,那就多半有&;些什么不好说的缘由了。
为了稳妥起见,他这才写了信回来商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