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们两国跟德国不一样,他们有的是有价值的殖民地,英国有印度,法国有越南,袁世凯拒绝之后。两国之所以不是很在乎,就是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殖民地进行建设。
英法两国国会都出现建设殖民地的提案,但是反对声音也很大,长久以来的认识都是。殖民地是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大力建设殖民地是不是符合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一点上争议很大。
两国迟迟不决,反倒引起殖民地的反感,印度人也希望得到宗主国支持下的工业建设。越南人也眼巴巴呢,但是两国久拖不决,殖民地自然不高兴,本来不给他们也不敢有意见,但是说了要给,却迟迟不给的时候,反而得罪人,一种变相的升米恩斗米仇现象在两国殖民地聚集不满。
反应最强烈的还是美国,他们可没有有价值的殖民地,菲律宾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所以美国人依然渴望跟中国合作。毕竟在山东也有两百多家成功的美国企业,让他们对山东,对杨潮还抱有希望,渴望在杨潮推动的东北建设中,分享一杯羹。
美国人最开始主要还是盯上了那100亿马克的市场,但是杨潮坚决不答应的时候,美国公使甚至提出,他们也可以提供跟德国同等额度的贷款,但是杨潮表示,德国提供的贷款已经够了。杨潮的拒绝反而更让美国人急迫,反而认定开发中国一定有利可图。
国内的资本家逼迫政府,连总统都焦头烂额,严令美国驻华公使必须在中国的开发中。给美国争取到赢得的利益,否则就卷铺盖回家。
美国人根本就没把德国人那种经济跷跷板理论当回事,他们就是直接被利润刺激而来的,目的单纯,直达目标,但是却总是无法说动杨潮。在东北新建的三十个大型钢铁厂,没有一家有美国资本参与。在东北修建的标准轨道铁路复线,没有给美国企业任何订单。
当美国人抱怨杨潮厚此薄彼的时候,杨潮告诉美国人,因为中国跟德国是盟友,虽然满清政府倒台了,但是新上台的袁世凯政府和德国政府重新签署了协议,双方将继续遵守中德同盟条约,并不遗余力的担负各自承担的职责。
所以这才是杨潮的目的,把美国人引入中德同盟中来,变成中美德三国同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