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坚信,德国跟中国在工业化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比如青岛强大的工业实力就是证据,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和中国能够如此完美合作的国家了。”
沙赫特说道,同时仔细查看杨潮的神色。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工业强国了。德意志帝国当年打下的成套工业根基,已经让他们拥有了一整套工业体系,能够自我复制,自我发展,似乎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不需要进口任何国家的工业设备,他们就能建设最先进的工厂,那么跟德国的合作机会在哪里?
“我也始终很喜欢跟德国人合作。比如精密加工领域,教育领域等等。”
说实话,能跟德国合作的地方真的已经很有限了。德国最强的化工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已经通过跟拜耳、克虏伯等巨头的合作引入了中国,连蔡司都在中国建了一座工厂。培养出了中国本土的光学人才。
不过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历史很长的国家,哪怕一战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一战时期积累的技术,依然够他们吃很多年了,就好像苏俄解体后,俄罗斯吃了几十年苏俄的技术红利一样。
尤其是教育。德国依然是世界一流水平,德国的大学依然是世界的模范大学。
“我个人愿意出资一亿两作为一个基金,用来鼓励中国学生赴德留学。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很快,但高等教育依然很薄弱。”
潘训算是很重视教育了,可正因为重视,反而不可能发展太快,因为他重视的是质量,不可能粗制滥造,无限复制野鸡大学。
北洋时期建立的北洋工学院的教育水平就能得到美国教育的认可,北洋工学院的学生,甚至可以免试去读美国大学的研究生。
潘训的办学标准不可能比北洋低,他任期内建立了20多所大学,没有一所是粗制滥造,全都能够达到欧美大学的水平,毕业生的文凭能够得到世界认可,某些大学的毕业生甚至可以面试进入欧洲大学读研究生,但也正因为这种标准,所以才只能建这么多,因为你只积累了这么点能够教授大学生水平的教授。
加上以前从清政府到北洋时期留下的大学,中国目前正规大学不过30所,能够吸纳的学生数量10万人左右,而美国的正规大学多达数百所,在校生达到30多万人,这才是美国世界霸主资本的体现,中国的人口数量,显然不应该低于美国的水平,奈何中国的大学教育发展有限,许多智力放在欧美绝对上等的学生,在中国却无法读大学,实在是让人遗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