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胜之后,苏俄第一时间向世界宣布。他们成功运用大范围包围战术,基本歼灭了高尔察克匪军,图哈切夫斯基顿时就成为世界瞩目的名将,毕竟他指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他这次的战绩。即便拿到一战的战场上,也非常唬人,可以跟最成功的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比肩了。
所以刚刚结束战斗,图哈切夫斯基的战术,就成了军事领域竞相研究的案例,只可惜各国研究的方向都有问题。因为战术其实没有什么复杂的,都是由什么三角进攻之类的基本战术演化过来的,图哈切夫斯基所说的大纵深战术,换成成吉思汗来说也很合逻辑,不过是古代骑兵包围战术的现代版罢了,不过是将骑兵替换成了现代化的坦克兵而已。
法国人若有所思,坚定了他们那种以雷诺轻型坦克代替军队骑兵的战术;英国人则很崇尚坦克集群的冲锋,德国人没有反应,作为战败国他们始终在秘密研究,研究出了什么,鬼才知道。
中国的军事理论界也开始拓展坦克战术,杨潮当总统的时代,就大力提倡坦克战术,给军队装备大量的坦克。但因为时间太早,中国的军事理论界产生了一个误区,他们将坦克当做活动的要塞,目的是给步兵提供保护。
一场坦克大包围战术,给全世界坦克理论界注入了一股活力,一群年轻的坦克推崇者,开始以此为论据向传统顽固理论发起了一场军事理论进攻。
作为始作俑者图哈切夫斯基除了积极总结经验外,也有些苦恼,赢是赢了,赢的还很漂亮,虽然损失确实很大,但是作为进攻战,竟然还比防御方损失小,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战术胜利,纵观历史上任何一次俄军战役,能取得这次这种优秀的战损比的,也屈指可数。
但消耗太大了,主要是装备的消耗,尤其是坦克的损失,T26性能可靠,速度很快,能够长驱直入快速突破,但皮太脆了,单薄的装甲让许多武器都能对T26造成伤害,各型火炮自不用说,连战防步枪也能击穿T26的装甲,让坦克瘫痪、报废。
所以一场战役结束,图哈切夫斯基再次损失了300多辆坦克,想要再次发动同样规模的大纵深进攻,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图哈切夫斯基一边总结这次战斗经验,形成军事报告递交上去,一边继续要求增加坦克数量。至于军队,就暂时在新西伯利亚休整,同时修复一下沿途铁路线,将西伯利亚作为下一次战役的出发基地。
高尔察克集团这边,三大核心人物中邓尼金在战争期间一直在前线,尤其是当图哈切夫斯基到来后,曾经在北高加索败于图哈切夫斯基之手的邓尼金主动请缨担任了前线总指挥,弗兰格尔继续镇守首都,高尔察克则总体负责。
结果邓尼金再次战败,而且在突围过程中不知所终,高尔察克感觉到大势已去之后,竟然在面见过女沙皇之后,回去就拔枪自杀了,没人知道他跟女沙皇说了些什么,也没人知道女沙皇跟他说了些什么。
两大头目一死一失踪,就只剩下一个弗兰格尔收拾这个烂摊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