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而广州和海南,元老院的政策推行最为深入,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都听过防假币的宣讲,看过货币防伪的宣传画。真钞也见过不止一次,就算彷造者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法做到和真钞一摸一样。
因此就算出现过几次假币桉,在广州和海南都没发生大规模的流通。
同时,用大额货币的人也爱惜,钱都放在专门的钱夹里,轻取轻放。流通了很多轮都和新的一样。
但是小额货币问题就大了。尤其是分币和文币。一方面,元老院出于成本,在小额货币上没有做精细的防伪手段,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特种纸张和钢板印刷防伪。这样的后果就是在广州周边区域曾经多次出现变造货币的桉子:钢板印刷的技术并不难掌握。假币贩子可以刻制锡板,也会想方设法洗掉小额纸币上印的面额,然后用锡板或者铜版印上新的面额图样。也有使用已经退出流通的粮食流通券进行伪造。虽然这样伪造出来的假币和真币对比端详很容易发现不对,但是对防伪意识不强的群体有很大的迷惑性。这类变造假币俨然已经成为主流。
另一个问题就是小额纸币的损坏太过严重了。
在税务局,德隆银行的基层,都出现过窗口工作人员,忍无可忍,拿出一叠破破烂烂的纸,向上级抱怨的情况。几千张像厕纸一样皱巴巴的一分纸币,需要每张仔细摊平,辨别真伪,点清数量,对窗口的人是莫大的折磨。
而这些部门,往往关门后还需要重新清点一次。
小额纸币盛行的基层银行,业务量大的时候,经常出现兑换排起长队,清点工作也要加班到深夜的情况。
后来经过核算,一文的纸币流通不超过30次就需要回收,但是流通成本远高于铜银合金的拾分硬币。
因此,本来指望纸币薅铸币税的五道口元老,一直想推行小额货币硬币化。
经过简单的梳理和和工业口的商议,最终定出的方案是发行四种银币,即壹圆、半圆、贰拾分和拾分。后两者采用银铜合金。同时对应发行四种面额的银币兑换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