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兵们把村里的使者带来。疍家无论穿着还是方言都和本地的广府人不大一样。石志奇当然听不懂他们的话,但是在临高政权海军中疍家人却不算太少,双方很快就能沟通起来。
使者献上礼物:五十两银子和一些零星的金银,以示服从之意思。石志奇说了些客气的话,命人收下。表示不会对当地的村子有所扰乱。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听从澳宋政权的吩咐就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大屿山岛上的居民,不管是广府、福佬、客家还是疍家,大多是渔民、船工和水手。陈海阳知道:按照历史学家的考据,他们从10世纪开始就在这海域过着半海盗半渔民的日子。一般来说,海盗也是很好的水手,这里的居民虽然有“通匪”的问题,却是极好的海军兵员的来源地。何况眼下他也暂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度这里进行“民事改造”。所以他的对当地的民事问题的指导政策是宽容的,没有对大屿山和附近岛屿的村民采取严厉的措施。以免遭到过度的敌对情绪。只是要求各村将逃散的海盗交出来。当然,他们肯定不会交出自己的亲人同乡,但是对外来的海盗就不会客气了。
在石志奇的命令下,大澳岛上的村子委任了联络员,照规定每十天一次去港岛开会。同时还有所谓的“合理负担”。这种合理负担即有鱼虾海产品的供应,也包括人力和船只的无偿征发。这种政策也遍及到整个大屿山岛的各个村落。
修筑在大澳岛上的哨所,就建在村民们称为“番鬼塘”的地点。此地原本就是葡萄牙人修筑堡垒,准备开辟商埠的地方。在原地还能见到许多一百多年前葡萄牙人残留的痕迹:修筑堡垒和建筑的石块、瓦砾,锈蚀的不成样子的铁器。甚至还有礁石间留下的少量船只残骸。
几天后,文德嗣、陈海阳等人,率领特遣队军队和民事干部在东涌的海滩上摆下香案,面对大海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祭祀宋端宗。在大宋最后的风雨飘扬中,南宋小朝廷曾经二度到过大屿山,在东涌短暂停留过。而端宗据说也是驾崩在大屿山的北岸的某地。临高政权既然自命为崖山后裔,这一举动有助于显示其“正统性”。
陆军步兵一个连列成方阵。港内12艘特务艇列队。元老们一个个毕恭毕敬,虽然没有三跪九叩,但是三鞠躬却是个个做到了九十度。随后又由文德嗣宣读了祭文。这篇祭文号称是元老院某大系学士,历史系硕士的高才生所作,不但是篇骈文,里面更夹杂了许多需要翻《康熙字典》xs63第一百五十八节余波
陈海阳在大屿山岛上建立了三处哨所。一处哨所修建在大屿山南部海岸上,直接控制着三门――舰队将以这里作为攻略珠江的锚地。
第二处哨所就设在大屿山东北的急水门。这里与马湾岛隔海相望,是维多利亚海湾的西面出口,南中国海通往珠江口的重要通道。特遣舰队登上港岛后不久,就在这里面秘密派驻了一个观察哨。现在陈海阳将其正式编成一座哨所,时刻监视着这一重要地点。
最后一处则修筑在大澳岛上。
大澳岛是大屿山最早开发的村落。不但是大屿山的主要人口聚集区,当地还有盐田,一度是香港的主要食盐供应地。历史上这里以制盐和贩私盐出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