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咳……”同坐在马车里的郭逸还是不太适应雪茄,他把手中的雪茄烟放了下去。
“我说郭sir,雪茄不是香烟,不要往肺里吸。那烟劲太大了。”司凯德缓缓的吐出一口烟雾来,“您老现在是广州的澳洲范的代表人物,广州的时尚先生,要注意细节啊。”
“什么时尚先生,都是你们的主意,我可是被迫chou这玩意的――过去我烟酒不沾的。”
“屁,你在强力部mén干活会烟酒不沾?领导还怎么用你?”司凯德对郭逸的抱怨视而不见,“您这姿势还得摆得更优雅一点,这样老财们才肯huā钱啊!”
这事一直是郭逸的痛――自己当年也算是工作卖力,只是hun到d日那天也没hun上个副科级科员。当然,原因肯定不是烟酒不沾。xs63起开发了一台可以批量磨制简单光学镜头的设备。
殖民和贸易部开发这套东西当然不是为了娱乐大明百姓,也不是为了增收――尽管从紫诚记获得“特许经营”的小贩们都说这行当收益不坏,但是每年几百两的“加盟费”和租用“澳片”的收入在整个临高经济体系里只能算是九牛一máo。
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宣传,特别是传播“澳洲式生活方式”。为即将开张的商业中心造势。同时,吸引大明的百姓移民到海南岛去。
广州是整个广东的财富人口的汇聚地,只要在这里树立起了临高是“一盏明灯”、“一方乐土”的观念,不仅能够吸引到那些挣扎着谋生,希望追求求新生活的穷人,还能吸引一部分有钱人。
第二次反围剿之前,企划院在执委会的一次国民经济工作扩大会议上就提到过经济总量和规模过小的问题。而制约这一切的就是人口。
工业需要大量的人口――特别是元老院的工业体系相当低水平的阶段,不得不依靠人海战术来扩大产能。因而搜集人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