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三节造币工艺 (6 / 9)

作者:吹牛者 最后更新:2024/2/7 11:59:14
        其他半元和四分之一元正面除了面额不同之图案完全一样,反面的图案半元为圣船,四分之一元为元老们私下称之为“铁拳暴菊”的国徽图案。

        “图案雕刻不用你费心,咱们有能工巧匠来搞这事。先再大得,再用缩比法做小的就是了。”王洛宾虽然已经成了元老院主席,但是在这方面依然按耐不住技痒,亲自来参加会议了。

        设计好硬币图样先由雕刻匠人做成立体的石膏图案。石膏图案体形巨大,通常直径在半米到一米之间。这样大的体积使得硬币图案可以十分精细。一旦图案制造完成,就再用石膏做成倒模,然后倒模由归化民工匠小心翼翼地拓上极薄的金箔。这个拓上了金箔的倒模随后被送去电镀,镀上一层较厚、较结实的铜层。

        镀了xs63正流通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尽快拿出成品来。”

        在座的人谁也没有在造币厂干过,不过铸币的大致流程还是知道的。严格说起来现代铸币并非“铸”出来的,而是“冲压”的产物。它实际上是用金属板材在钢模上用冲床冲压制造出来的。是“冷加工”。所以份量准确,花纹精美。

        现代铸币出现前的银币。无论中外都是“铸造”出来的,是一种“热加工”。包括在本时空大量流入中国的的西班牙银元:十字盾徽cob实际也是铸造出来的。不同的是中国铸币上的花纹字样是模具直接铸造的。而欧洲铸币大多先铸造出银饼坯,再用硬模敲打压制出图案,俗称“打制银币”。

        因为cob是打制银币,虽说成色重量有一定之规,但实际铸造过程中,偷色减重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这一点与中国的银两比较类似,故而cob到中国近200年的时间一直按银块称重的方式流通的,并没有起到计数银币的作用。元老院在战争和贸易中收到过大量的cob,来自大明的商人支付的银两中很多都是cob被切割成碎银使用。

        一直到18世纪,来自西班牙的机器冲压的地球双柱币流入,因为成色形制标准,图案精美,携带方便,正反面的凹凸图案和压制的“花边”使得过去“剪边”、“磨屑”的舞弊手法受到极大限制,银币重量有了保证,完全可以按枚计值,毫不夸张的说,银元能在乾隆年间取代秤量碎银成为沿海地区记账标准,地球双柱在华的大量流通有着开启鸿蒙的功劳。

        程栋之所以力推机制银币,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到地球双柱在华流通的成功:民间并不是没有对计数银币的需求,只不过是条件不具备而已。地球双柱币纯粹靠着商业流通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机制银币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财政省拿出的铸币方案是铸造三种银币。分别是一元、半元和四分之一元。同时发行等额的纸币。小额辅币全部发行纸币,以分为单位,发行10分、5分、2分、1分和半分。一元兑换一百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