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橡胶园还请专业的经理人管理,分包给印度人干活,经理监督印度包工头。包工头监督工人。因此英国认橡胶园往往修剪整齐,科学管理。英国认的种植园更大,管理更现代,种植更规范。有价格和利润优势。
另外英国人还控制了南洋的贸易,无论是英国人的橡胶园还是华人的橡胶园,出产的橡胶都是卖给英国洋行的,这更是让规模大的英国种植园优势明显,因为他们的议价能力更强。能拿到比华人更高的收购价。
种种不利条件下,导致1910年马来亚54万英亩橡胶种植园中,洋人占据其中的七成,华人只占据三成。
但是华人的忍耐力是洋人远比不上的,事情就怕一个认真和一个忍耐。
华人的经营模式也更为灵活,洋人的管理虽然科学,给工人发工资,专业经理人管理,但却不够灵活,而华人的橡胶园虽小。却大量采用分佣制度,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地主和佃农制度,双方是合作关系。
有钱的地主出资本,将土地承包给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者,前者是园主,后者是承包人,园主放手让承包人全权处理橡胶园运作,收成后根据约定的比例分享利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园主和劳力利益是一致的,都尽心尽力期待收获。
而放手让佃户经营。华人在农业的聪明才智也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土地的收益,橡胶收获要6年时间,于是他们在这期间。在橡胶园中套种其他作物,比如黄梨,在等待橡胶出产期间,黄梨等作物的出产维持了橡胶园的运作,甚至还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那就是南洋的黄梨罐头产业。
这就是为什么陈嘉庚那些大种植园主都开办罐头厂的原因。
英国人科学而死板的管理。在长期竞争中慢慢就落后给了华人灵活的经营模式,华人橡胶园虽然规模小,可是运营成本低,管理不科学但是管理成本也基本为零,很多人都是雇佣自己家的亲戚,让亲戚一家在种植园中工作,这样的家庭作业也更人性更稳定。
路遥知马力,华人的忍耐力慢慢战胜了英国人的资本优势和规模优势,等1916年的时候,马来亚橡胶园种植面积扩展到了123万英亩,这时候华人占有的份额已经到了53%,小种植园变成中种植园,中种植园扩张为大种植园,此时华人已经可以跟洋人分庭抗礼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